在長沙縣北山鎮福高村,獨特的“福”文化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這片土地,凝聚起鄉風文明的力量。走進福高村,文明、和諧、奮進的鄉村新氣象撲面而來。這里以文化潤民心、以榜樣樹新風、以產業促發展,正生動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文潤福源,深植文化根基,煥發文明新貌
福高村將“福”文化融入血脈,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村黨總支書記師戀深諳其道:“移風易俗不能光靠說教,村民閑暇時間多,我們就多組織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家。”
村里的文化活動遠非“廣場舞”那么簡單。村干部巧妙融合長沙本土非遺,邀請長沙山歌省級傳承人余小平老師現場教學,組織村民學習北山“一刀剪字”剪紙技藝、將“長沙童謠”改編為舞蹈節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歡聲笑語中得以活態傳承。
傳統節日更是傳遞“福情”的溫暖載體。中秋佳節,村民齊聚村部制作月餅并帶著成果前往敬老院慰問老人;端午時節,大家包粽子、做香包,在互幫互助間傳承古老習俗,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活動,讓“福”的溫情在每個村民心間流淌。村民李大姐感慨:"現在過節不只是熱鬧,更覺得心里暖乎乎的。"
善治福聚,創新治理模式,涵養文明鄉風
福高村積極探索生動有效的鄉風文明建設路徑,讓惠民政策與文明理念“飛入尋常百姓家”。
“姐妹們,臺上站,小小竹板打的歡……”這是村里“資深”媳婦們自編自演的《快板說移風易俗》節目。她們笑道:“我們不打牌,就愛搞搞文娛活動。村上經常給我們展示的舞臺,讓我們在自娛自樂的同時還能幫村上做宣傳,真好!”這種接地氣的宣傳方式也深受村民喜愛。
在宣傳工作中,“政策集市”是福高村的另一大特色。在各類活動場地旁支起小攤,政策手冊、村規民約化身免費“商品”。村民們需要了解哪一項,“攤主”們都能提供“一站式”解答服務,在一問一答中,讓政策法規和文明公約真正入腦入心。
塑造文明鄉風,榜樣引領的力量同樣不可小覷。村黨總支副書記黃燦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員,擅用“大白話”講透大道理。她曾為村民算了一筆“人情賬”:假設86戶移民安置戶中有80%辦喬遷酒,我參加了其中一半,每戶送禮200元,大家算算,我一共送出多少錢?6880元,若自家也辦一場,我送過禮的人家都來了,那進出相抵,還剩多少?零!酒席置辦費用從何而來?腰包!這筆清晰實在的賬,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地促使村民自覺抵制大操大辦,共同營造了節儉和諧的文明新風尚。
業興福地,發展特色產業,共繪幸福圖景
依托深厚的“福”文化底蘊,福高村積極推動產業發展,打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美景。
創業女性張水波、羅志坤等人,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發展山羊、黑豬生態養殖,還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村里引進的紅心獼猴桃種植、羊駝及澳洲藍龍養殖等特色產業蒸蒸日上,其產品與村民自制的紫蘇梅子姜、干菜、手工竹編等,在每月舉辦的農特集市上精彩亮相,吸引了眾多游客。
蓬勃的產業發展帶動了“小院經濟”的興起。村里將山上的閑置小院出租,改造成民宿、農家樂、自然農場,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鄉村生活的寧靜與美好。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相得益彰,共同繪就了福高村的幸福圖景。
在“福”文化的持續滋養下,福高村正以煥然一新的面貌邁向未來。這里既有秀美的自然風光,更有淳樸的民風、創新的治理和蓬勃的產業,村民們的智慧與汗水,正讓移風易俗理念在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來源:長沙縣文明辦 通訊員 劉容)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