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和工作導向,引導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踐行正確政績觀,增強本領、擔當作為、爭創佳績。”而對干部政績的要求,在不同歷史階段和環境條件下,其具體內容各不相同。當前,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首先體現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基本物質需求上面。然而,人類不僅有物質需求,更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包括個人素質提升、豐富精神生活等。因此,將高質量發展納入干部政績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這句古訓深刻揭示:唯有造福百姓,才能贏得民心;一旦損害百姓利益,必遭人民唾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者,沒有任何特殊利益,其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黨與人民始終血肉相連、風雨同舟、命運與共,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福祉。現實中,極個別干部盲目追求GDP增速,違規舉債打造“空城”,盲目斥資拍攝水幕電影。此類行為嚴重脫離實際,背離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因此,黨員干部必須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堅決摒棄將政績視為邀功請賞“捷徑”的錯誤觀念,絕不能為追求快出、多出所謂“顯績”而勞民傷財,搞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此類行為不僅直接損害群眾利益,更會嚴重敗壞黨的形象,破壞黨群關系。謀事創業,當以公心為本,將全部心思精力用于為民謀利,把群眾滿意作為根本評判標準,立足本職崗位,勤勉盡責,服務人民。
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有“實”的作風。“實”乃安身立命之本,實干興邦一直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規律。我們黨始終把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當成共產黨人必備的政治品格和優良作風。但在現實中,有一些領導干部工作作風不實、責任心缺失,做官當老爺,高高在上,浮在表面,習慣于開會聽匯報,喜歡報喜不報憂。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黨員干部是不是真正袖子擼起來、身子撲下去,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人民心中自有一桿秤。因此,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實際,從“案頭”走向“地頭”,在基層沃土中培育務實基因;從“痕跡”轉向“實績”,用民生刻度校準政策效度;從“獨奏”轉向“合唱”,以制度合力破除作風積弊。把解決群眾就業、上學、看病等急難愁盼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盯著問題思、追著問題改,增強狠抓落實本領,扎扎實實辦好老百姓的民生實事,努力補齊民生短板,把事情辦實,把實事辦好。
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有打基礎利長遠的胸襟。“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實現高質量發展,打基礎是前提,是高質量發展的起點和源頭,領導干部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是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民造福既要立足解決當下問題,又要心懷“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需要強化對黨和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責任意識,不能醉心于“短平快”不可持續的顯績,要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著力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歷史的豐碑需要時間澆筑,高質量發展蘊含“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哲學。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平衡當前目標與長遠規劃,妥善協調開發與保護、重點任務與全面發展以及發展與民生之間的關系,堅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多謀劃有利于夯實基礎和促進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創造實實在在的政績。
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考核評價是個指揮棒,它落在哪里,干部的努力方向就在哪里。考核體系和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對于激勵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工作導向,推動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對干部的考核還存在繼續完善的空間,例如一些地方考核指標中過分突出經濟發展指標,有的將科學考核簡單地等同于指標量化,還有的地方對于資源、環境、生態只是軟指標。為此,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不能簡單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對干部最大的激勵是正確的用人導向,在選人用人上體現出努力踐行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導向。例如,生態文明建設,是著眼長遠,著眼可持續發展,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明顯的政績,我們不僅要考量當前已經取得的“顯績”,也要對打基礎、利長遠的“潛績”予以充分考慮。讓遵循發展規律、作風務實的干部不吃虧、受重用,讓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干部的工作熱情和積極主動性才會充分釋放。
【作者單位:湖南廣播影視集團(臺)】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