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地位與核心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產業鏈供應鏈。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理論內涵與基本構成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論述,根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具體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以新發展理念為靈魂,強調創新驅動下的產業協同與動態平衡;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強調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綠色低碳為導向,強調產業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轉型;以融合化發展為路徑,強調三次產業的跨界滲透。相較于傳統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突破了資源依賴、單向發展的局限,注重以前沿技術重塑生產范式,通過要素整合構建開放型產業生態,更具戰略前瞻性與發展持續性,更符合時代要求。
從具體構成來看,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現代農業。即用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和管理方法改造傳統農業,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農業形態,具有科技化、規模化、產業化以及可持續性等典型特征。二是現代工業。即以智能制造、自動化設備等先進技術為支撐,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工業體系,具有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以及服務化等典型特征。三是現代服務業。即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提供高附加值、知識密集型服務的產業,具有信息化、數字化、專業化、知識密集性、融合性等典型特征。此外,現代化產業體系也強調三者之間的技術滲透、業態協同、有機融合,例如現代農業依托工業機器人實現精準種植、現代服務業以數字技術賦能工業綠色轉型。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進展與發展瓶頸
近年來,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速推進,取得了重要進展。一是創新驅動成效顯著。2024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躍升至第11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蟬聯世界第一。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2024年我國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彰顯出科技創新驅動下的產業發展蓬勃活力。二是產業結構加速優化。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7.7%,占比持續提升,傳統產業升級勢頭明顯。此外,智能消費設備制造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智能車載設備制造、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等產業蓬勃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三是綠色發展深入推進。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達32.6%,清潔能源發電占比持續攀升,能源行業綠色轉型加速,推動產業體系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雖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諸多瓶頸。一是體系完整性不足。我國部分關鍵基礎零部件依賴進口,產業鏈供應鏈中部分關鍵環節受制于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整性。二是技術先進性較弱。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和底層技術開發能力尚有欠缺,在專利數量、技術覆蓋面以及應用均衡性等方面仍顯不足。三是安全風險突出。經濟全球化擴大了我國產業的風險敞口,國際地緣政治博弈、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不確定性沖擊加劇了我國產業的外部風險。四是協同融合不足。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機制不夠健全,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的融合有待深化。五是發展普惠性不足。數字化轉型引致“數字鴻溝”,小微企業、偏遠地區參與現代化進程受阻,阻礙產業體系現代化成果普惠共享。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方向
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必須牢牢把握基本方向、錨定基本坐標。
一是堅持以“鏈式化”增強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鏈式化”的關鍵是找準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集中力量攻關突破,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產業鏈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安全性、穩定性和整體競爭力。二是堅持以集群化強化產業體系的協同性與競爭力。集群化的重點在于打破區域間行政壁壘和要素流動障礙,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服務平臺等創新資源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空間集聚、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全面提升區域產業的競爭能力、集聚效應與協同優勢。三是堅持以智能化驅動現代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智能化的要義在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聚焦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產品服務等關鍵環節,推動產業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促進生產效率躍遷、管理模式創新、服務模式變革,形成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現代化產業新范式。四是堅持以綠色化為產業現代化注入可持續動力。綠色化的關鍵在于將低碳、循環、生態理念深度融入產業發展全鏈條,聚焦能源消耗、資源利用、污染排放等重點領域,推廣清潔生產技術,開發綠色創新產品,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全面提升產業的生態效益、綠色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五是堅持以融合化拓展產業體系的邊界與創新力。融合化的重點在于突破行業、技術、領域之間的固有界限,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跨領域重組與高效配置,培育工業互聯網、智慧農業、數字文旅等新業態,催生智能制造、柔性生產、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構建開放創新、協同共進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新生態。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踐路徑
在明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向的基礎上,還需從實際出發,系統把握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路徑選擇。
一是提升完整性。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繼續保持并增強這一優勢,補齊技術含量較高的細分行業短板,強化基礎零部件、關鍵材料以及核心工藝的產業配套。同時注重預防關鍵產業鏈外移與配套能力受損,穩定核心環節產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抗風險能力。二是增強先進性。我國產業已具備一定的技術創新基礎與發展動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持續發揮創新驅動效應,加快突破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前沿領域技術,推動5G、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同時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完善技術成果轉化機制,強化創新激勵。三是保障安全性。我國產業正面臨復雜的國際競爭與外部風險挑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筑牢產業安全防線,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技術體系,降低外部依賴。同時完善產業安全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管理,防范外部技術封鎖、市場波動等風險,保障產業體系穩定運行,夯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根基。四是注重協調性。我國產業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行業協同不足等問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科學統籌區域間產業分工,推動東部與中西部資源互補、優勢共享。同時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聯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并行,構建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格局。五是增強包容性。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更加積極地消除城鄉之間、企業之間的數字鴻溝,更加主動地推動數字技術在不同行業、地區以及群體中廣泛應用,使數字經濟紅利更好地惠及全體民眾。
【作者分別系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英才·名家名師;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為2024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追加重大項目“以新質生產力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策略研究”(2024ZDZJ34)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