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持續加強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湖南建好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高地、推進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應有之義和迫切需要。
緊扣湖湘文化資源,構建“有料有品”的職教思政課程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躍的現代文化,是湖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豐富資源和深厚基礎。要挖掘好、利用好湖湘文化資源,以此為文化肌理,構建有底蘊、有品位的職教思政課程體系。一是從歷史文化中增信心。通過主題電影課、研討、辯論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以悠久、獨特的湖湘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涵養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二是從革命文化中強決心。挖掘我省“建黨先聲”“建軍搖籃”“建政先河”革命文化時代價值與職教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結合點,針對性開展革命文化史實、文物、資料等研究闡釋,加強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領悟詮釋,提升革命文化鑄魂育人實效。三是從現代文化中立恒心。湖南文藝創作繁榮、文化場景多元、文化產業興旺,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速推進,應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勞模典范故事、工匠精神,強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勞動精神培育,引導學生爭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堅定不移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緊跟時代發展需要,打造“有才有德”的職教思政教師隊伍。新一代青年特別是“00”后職教學生性格特點鮮明,對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于發揮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打造有才能、有品德的高素質思政教師隊伍。一是隊伍提質,解決“誰來講”的問題。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成立以專職思政課教師為主、以兼職教師為輔的“雙導師”教學團隊,構建“雛雁—群雁—頭雁”骨干教師培養機制;靈活實施思政課特聘教師、兼職教師制度,定期開展專題培訓輪訓,抓好“選、育、管、用”四個環節,構建“理論—實踐—融入”教學團隊三維培育機制,滿足“大思政課”建設對“大師資”的需求。二是方法提升,破解“怎么講”的瓶頸。完善集體備課制,通過課程開發研討、人才培養方案論證等,將專業技能、行業發展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實踐,形成“理實一體”育人模式;堅持產教融合,圍繞學生專業和未來職業組織教學,提升思政課與專業的關聯度;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虛擬現實技術等信息化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三是氛圍提氣,營造“講好”的環境。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特點,完善發展規劃,使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有章可循。落實思政工作隊伍職務、職級“雙線”晉級政策,增強思政工作者的榮譽感、獲得感;健全聘用引進、流動退出等管理機制,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對思政教育進行全過程監控和評估,最大限度激發教師積極性。
緊貼學生學情特點,探索“有趣有味”的職教思政實踐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行走的思政課”是“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實踐,旨在引導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悟真理力量。一是組織一批校園文化活動。探索建立理論學習研究會,結合校園迎新、創客空間、“三下鄉”、志愿服務等,開展理論征文、主題辯論、專題演講、一線宣講等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用好校友資源,舉辦“榜樣面對面”“對話零距離”等活動,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培養學生高尚品德、職業道德。二是組織一批實踐教學活動。廣泛開展體驗式教學,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展覽館、工業遺址公園等現實場景,將思政課堂搬到車間一線,拓展社會實踐“大課堂”,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提高思想覺悟、實現價值提升。三是組織一批校企聯合活動。積極推動政、行、校、企共建大思政實踐教育基地,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畫好產教融合“同心圓”。將思政課實踐內容納入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引導學生進社區、進企業、返家鄉開展理論宣講、志愿服務等,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知行合一。
(作者系邵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宣傳統戰部副部長)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