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銀發經濟”,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了重要指引。今年的全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壯大新型消費,支持銀發經濟發展。銀發經濟作為融合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的復合型經濟形態,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產業。當前,我省銀發消費需求正從追求“低價實用”向“體驗優先”轉變,醫療、康養、文旅、教育等領域需求激增。發展壯大銀發經濟不僅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還能帶動我省相關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湖南發展銀發經濟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從資源稟賦看,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9.97%,擁有張家界、南岳衡山、郴州桂東等生態康養勝地,14個市州均具備開發候鳥式養老的自然資源。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湘雅醫療品牌馳名中外,為醫養結合提供了堅實支撐。從政策布局看,《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推出社區養老設施配建工程、閑置資源提升轉化工程、特困人員供養機構提升工程、社區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等多個舉措,為銀發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撐。從金融支持看,今年4月,湖南啟動適老化改造“煥新惠老”計劃,投入財政補貼資金,通過“立購立減”方式為全省老年人家庭提供最高1.2萬元改造補貼,助力銀發族安居。
產業基礎上,2023年湖南省養老相關企業已達10061家,覆蓋醫療器械、智慧養老、文旅康養、社區服務等多個業態。長沙、株洲、湘潭等地形成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加速銀發產品與服務研發。張家界憑借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康養資源,正大力發展旅居康養產業,形成了高端民宿集群、專業康養基地等多元化業態。近日,2025年湖南省鄉村文化旅游節郴州桂東主會場暨桂東縣第四屆避暑康養季活動盛大啟幕,全國首個以“氧”為核心的身心避暑目的地正式亮相。全省“醫養康護游”融合的銀發經濟生態加速構建。
從市場潛力看,數據顯示,目前我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1460.4萬人,占總人口22.23%,銀發經濟總體規模在4000億元左右,占我省GDP比重約8%。據預測,到2035年,我省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1750萬人,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提升至14.47%。
發展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但也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主要表現在政策整合與資源協調不足,跨部門協作不夠,標準體系滯后;適老商品單一、適老服務重功能輕體驗,產業鏈整合不足;護理員缺口大,從業者年齡偏大、培訓率不高;城鄉發展失衡問題突出,農村銀發經濟尚處于初級階段,高端服務滲透難。
短板所在也是潛力所在,我省銀發經濟正迎來關鍵發展窗口。產業培育上,可重點開發智慧養老、康復輔具、老年食品三大產業集群,支持企業研發適老化工程機械,推動開發低糖健康食品。支持企業提供更多康復理療、護理等方面的機器人產品。開發應用基于康復干預技術、神經調控技術、多模態行為監測技術的智慧化養老產品,推廣智能化照護模式。開發青春懷舊游、養生保健游等主題產品,積極發展鄉村旅居養老。發展抗衰老產業,加強前沿技術在抗衰老領域的研發應用。
區域協同發展上,立足“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長株潭都市圈可重點聚焦高端康養、智慧養老兩大領域;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候鳥式養老;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重點布局康復輔具生產基地。通過差異化定位,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銀發經濟品牌培育上,目前我省打造了“三湘怡養”“康乃馨”等養老品牌,但數量還不足,尚缺乏“泰康之家”“親和源”“誠和敬”等全國性高端品牌。應積極適應老年人對養老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化、便利化、個性化需求,以品牌建設促品質提升、拓市場份額,打造更多“湘字號”品牌,在“銀發經濟”中尋找“金色機會”。
在體制機制障礙破除上,應創新土地供給方式,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興建養老設施。打破醫養壁壘,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醫療機構,開展康復、護理以及醫養結合服務。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長株潭都市圈先行試點。借鑒日本“銀發人才中心”、德國“多代屋”社區模式等國際經驗,建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在社區服務、傳統技藝傳承等領域開辟“銀齡就業”新空間。
【作者系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分中心特約研究員。該文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征程上共同富裕的主體性研究”(23ZDB040)階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