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武岡古城宣風樓。李健攝
6月28日,市民、游客在武岡古城西直街休閑游玩。李健攝
城步高山紅哨。(邵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瑤家同胞在崀山八角寨紅軍亭唱紅歌宣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顏克明鄢躍斌攝
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今屬邵陽縣)。(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供圖)
綏寧上堡古國,紅軍在此留下“六個銅板買金瓜”的紀律豐碑。(綏寧縣委宣傳部供圖)
鄒麗娜周洋
1949年10月10日,隨著5發紅色信號彈劃破長空,解放武岡城的總攻開始。
橫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面前的,是中國南方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內外皆石的城墻,堅硬的花崗石,層層疊疊砌筑了十四層,最上面還覆蓋著線條生硬的城堞。
這就是始于東漢,宋明清不斷修繕加固,號稱“城墻蓋天下”的武岡城。
硝煙彌漫、炮火連天,旗手趙大眼倒下了,戰士王龍扛過了軍旗,王龍中彈了,依然拼命地用右手擎起軍旗……伴隨著152師和117師兩軍并進,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攻破了歷史上從未被攻破的武岡城防,那面用戰士們鮮血染紅的軍旗飄揚在武岡城頭。而國民黨桂系部隊落敗撤往桂林。
70余年來,武岡城內就流傳著“不倒的軍旗”這一膾炙人口的紅色故事。紅旗招展,江山如畫,紅色的基因在這座古城內代代相傳,讓其煥發了無盡的生機和魅力。
在104年紅船的世紀航道里,一大批革命先輩用熱血在寶慶大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用生命鑄造了永不褪色的豐碑,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從城步老山界蔥郁林蔭間追尋長征足跡,到綏寧寨市古鎮探訪紅七軍指揮部舊址;從新寧宛旦平故居感悟信仰力量,到洞口紅軍橋追憶烽火歲月……紅色邵陽,薪火永傳。黨的十八大以來,邵陽牢記囑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擔負起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任務,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富礦”,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賡續紅色血脈,汲取紅色力量,紅色旅游煥發出蓬勃生機。
資水奔流,紅色基因代代傳
夏日炎炎,青山疊翠,資水奔流,盛夏時節的武岡大地鋪展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紅色畫卷,引來四方游客踏上紅色熱土。
1917年的湘江之畔,青年毛澤東執筆為炬,在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點燃“學友會”的星火,引領著包括武岡青年歐陽東在內的一批進步青年,淬煉革命理想。1921年,歐陽東毅然返鄉,變賣祖產創辦思思學校,建立邵陽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武岡特別支部。
1926年8月,蔡家塘農協率先成立,12月武岡縣農協正式建立。在黨組織領導下,蔡家塘農民自衛隊應運而生,革命烈火燃遍武岡。
武岡城西南15公里鄧元泰鎮木瓜村東,木瓜橋沐浴在和風中,橋頭石壁上紅軍戰士書寫的“共產萬歲”四字,字跡蒼勁,至今依稀可見。木瓜橋又叫紅軍橋,它是當年紅七軍途經武岡的歷史見證。
1930年12月23日,鄧小平等率領紅七軍4000余人從綏寧到達武岡,不欺民,不擾民,夜宿木瓜橋洞和村民屋檐下,餓了便用莊稼地里的蘿卜充饑,并在每個蘿卜眼里放下一枚銅錢,留下了蘿卜眼里“長”銅錢的佳話。
1982年5月,譚震林在南京召開的華東七省市黨史工作會議上說:“《沙家浜》的斗爭故事是真實的,‘郭建光’現在就在臺下,他的名字叫夏光。”這位令日偽軍聞風喪膽的游擊戰專家夏光(《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之一),正是從武岡走出的鐵血戰將。
從真實戰場的硝煙,到紅色經典的唱腔,夏光等革命先輩的精神如同資江水般奔流不息,永遠激勵著后人。
武岡這片紅色熱土上,留下多處戰斗遺址、革命舊址、紅色故事,為開展國防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和直觀的國防教育教材。
近年來,武岡在妥善保護、合理開發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構建具有武岡特色的國防教育新格局。
武岡市創新推動國防教育與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打造回馬山+扶沖廣場、紅軍橋+蘿卜眼里長銅錢、革命歷史紀念館+武岡烈士陵園+夏光陵園3條國防教育精品旅游路線,同步開發武岡航空航天館+云山研學項目。2023年,全新啟用的武岡市國防教育基地展館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獻和革命實物,生動再現紅色記憶,既帶動了紅色旅游熱潮,又提升了全民國防教育熱度。
文化厚重,紅色旅游氣象新
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蓮花橋橫臥溪上,青石橋面猶存紅軍足跡。橋頭不遠處,紅軍烈士墓靜靜矗立。
邵陽地處湘中與湘西南過渡帶,湘黔古道要沖,西接雪峰山險隘,東連衡寶走廊,境內高山聳峙,山脈綿延,溪溝縱橫,具有“上控云貴,下制長衡”之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邵陽留下了紅軍長征的英勇足跡與抗日戰爭的輝煌勝利。
1934年12月起,紅七軍、紅六軍團及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三過城步,途經新邵、隆回、洞口、綏寧、武岡、新寧等地,歷時30天,行程數千里,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足跡。
“我們迎著大時代的巨浪,勇敢熱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緊學習,奮勇救亡……同學們,起來,走向光明的路上,我們是創造新中國的健將。”1938年9月,地下黨員、史學家呂振羽受中共湖南省委指派,在武岡縣塘田(今邵陽縣塘田市鎮)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宣傳抗日救亡思想,傳播馬列主義火種,培養了一大批進步青年和抗日骨干力量,被譽為“南方抗大”。筆者在現場看到,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現已成為邵陽地區及周邊市縣各級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主陣地,已成為各級黨政機關、學校、軍隊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主戰場。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賀綠汀這支以音符為槍、旋律為旗的《游擊隊歌》將游擊戰術精髓譜入鏗鏘旋律,是世界反法西斯音樂經典。為紀念全民抗戰勝利80周年,邵陽市創作《聆汀戰歌》情景劇生動描繪了賀綠汀如何帶領文藝小分隊在戰場上穿梭,通過音樂的力量凝聚軍民的意志。
1930年12月20日,時任紅七軍前委書記兼政委的鄧小平與軍長張云逸一起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指揮所舊址指揮了攻占綏寧縣城的戰斗。筆者在綏寧縣寨市鎮西河街看到,綏寧縣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征戰綏寧指揮所舊址為龍頭,囊括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堡古國、大園古苗寨等景區景點,策劃了精品紅色研學旅游路線,迎來了絡繹不絕的研學旅游團隊。
邵陽紅色資源豐富,在2.0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每一處紅色旅游景點,宛若一部歷史教科書、一個信仰熔鑄點、一座紅色基因庫。
近年來邵陽市深入挖掘豐富的紅色資源,推出4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囊括了邵陽7縣2市3區的紅色旅游景區、革命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特色鄉村等紅色文化和旅游資源,持續擦亮紅色文旅品牌,放大紅色資源的“紅色效應”,區域旅游線路互連,構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體系,打造成大湘西地區特色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
創新驅動,紅色資源“活”起來
武岡西直街,當年紅軍進城的必經之地,也是這座城的紅色印跡節點,現已修舊如舊,煥發出全新的生機,成為著名的網紅打卡地。
“保護傳承、實干篤行”,武岡市委市政府一錘定音:永遠要將保護古城放在突出位置,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這座城市。從2016年起,武岡先后投入古城保護經費6億元,對古城、古建筑分批次推進修繕。按“應保盡保”原則,采用“微改造、微更新”的理念,以最少干預方式保護古城風貌,讓文物古跡保持原汁原味。目前已完成西直街、天寧街、木貨街、壽佛寺巷的提質改造。
古城保護好了,產業也興旺了:在外闖蕩的黃婭妮回到家鄉,投入了兩百多萬元經營著“攀龍匯”這處武岡市活化利用的文物單位“橋頭旅社”,陳羲林在西直街上開起了“陋室酒館”。不僅如此,晏田的辣椒、鄧家鋪的油豆腐、法相巖的空餅、南門口的米粉、金福元的鹵菜......武岡18個鄉鎮的精品好貨,薈萃西直街,讓文化可感、煙火可親、游人如醉。
邵陽還利用非遺產品、特色農產品等結合紅色故事及紅色題材打造紅色旅游產品。古樓茶業打造的紅色題材茶產品、省級非遺寶慶瓷刻產品、竹刻產品、紅色剪紙《畫卷里的長征》、小紅軍剪紙擺臺等在歷屆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和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上,受到了全國各地游客和參展商的贊譽。
近年來,邵陽市以紅色文化為精神內核,根植紅色土壤,講好紅色故事,一批延續邵陽文脈、傳承紅色基因、凝聚磅礴力量的紅色題材文藝精品不斷涌現,紅色故事“活”起來。
“這盞馬燈,是紅軍長征經過丹口時送給我曾祖父曾祖母的,是我家的傳家寶,它一直照亮著我們全家成長的路。”新鋪里民俗農莊,城步紅色文化講解員楊昌鑫深情款款講述《一盞馬燈》的故事。
1934年,紅軍在蓮花橋激戰后途經楊家。楊昌鑫的曾祖母吳老福是苗醫,主動收治傷員并悉心照料,臨別時還將剩余草藥贈予紅軍。紅軍指揮員深受感動,執意留下這盞馬燈作為紀念。從此,這盞燈成為楊家的珍貴傳家寶,見證了革命勝利與苗鄉發展。
2007年,楊昌鑫在祖傳老屋創辦農家樂“新鋪里”。2020年,他在此設立“城步紅色故事講習堂”,義務宣講紅色故事。“新鋪里”還設有民族文化博物館,藏有清代腳踏紡車、同治官斗、石磨、傳統農具等600余件,并免費向公眾開放。
如今,“新鋪里”已從普通農家樂發展為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點,成為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
激活紅色資源,汲取奮進力量。邵陽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再上一個臺階,紅色旅游發展再獲“加速度”,開進“快車道”。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