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清晨的武陵山脈還籠罩在薄霧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學的校園已傳來瑯瑯書聲。
教學樓前,身著民族服飾的土家族學生小雅彎腰拾起一片落葉,輕輕扔進分類垃圾桶。“學校是我們共同的家。”她抬頭一笑,晨曦為她的銀飾鍍上一層金邊。
這是湘西州民族中學最尋常的一個早晨,也是該校在創建全國文明校園過程中所發生的不經意變化。近年來,該校先后獲評“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校”等榮譽稱號。
山水校園的文明基因
走進湘西州民族中學,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民族風情與現代文明的交融。
青石板小徑旁,土家族擺手舞壁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欄相映成趣;教學樓內,苗繡社團的學生們飛針走線,墻上掛著他們創作的“文明禮儀”主題刺繡作品。
“我們把民族文化作為文明教育的載體。”湘西州民族中學黨委書記馬繼業介紹,學校將土家梯田的“和諧共生”、苗族銀飾的“精益求精”等精神內核融入德育課程,讓文明扎根于文化沃土。
“羅盛教學長用生命托舉朝鮮落水兒童,他的精神將永遠鼓舞我們前行。”盛教亭旁,一堂學校團委組織的思政課,正在有序進行。
1949年至1950年,羅盛教在原湖南省立十三中(現湘西州民族中學)就讀。1950年,他響應號召抗美援朝,1952年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英勇犧牲,年僅21歲。
“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比空洞說教更有感染力。”湘西州民族中學副校長向前東介紹,該校已建校89年,涌現出大量英模人物;加之地處民族地區,民族文化濃郁,對培育師生愛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德育實踐課每周雷打不動,豐富的藝體活動更讓文明教育“活”了起來。
5月19日,湘西州民族中學舉辦第十一屆“心理健康文化節”系列活動,同學們用細膩的筆觸,在便簽上書寫下對自己、對他人的美好祝福。春日的暖陽下,一張張承載著真摯情感的便簽隨風輕擺,宛如春天里的精靈,將溫暖與希望傳遞給每一位駐足閱讀的同學。
同時,“動物集市”“美味零食”“心靈驛站”等別出心裁的項目,也提醒著大家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幫助學生有效排解內心的苦惱,更積極健康地面對學習與生活。
小細節里的育人匠心
中午時分,食堂窗口前,學生們自覺排起長龍,安靜有序。
自覺排隊、光盤行動、帶走垃圾……這變化源于學校將“文明微行動”進行量化評分,納入“文明班級”評比。
3月10日,湘西州民族中學開展“愛心傳遞,溫暖校園”校園義賣活動,同學們拿出自己珍藏的書籍、文具、手工藝品,籌集愛心資金。
活動吸引眾多師生駐足。有的班級設置抽獎環節,有的推出“買就送”的促銷活動,還有的班級別出心裁地制作精美的宣傳單,展現他們的創意和愛心。老師們也紛紛加入慷慨解囊,為這份愛心事業添磚加瓦。
3月是學雷鋒月,湘西州民族中學廣大師生走出校園,以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
在馬頸坳鎮隘口村,2407班的學生參與“采茶助農”主題活動。在茶農的帶領下,同學們徒步登上高山茶園。放眼望去,漫山茶樹碧綠如染,薄霧繚繞,茶香沁人心脾,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畫卷。
“采茶是一門技術活,需要按照一芽一葉或‘一根針’的標準,用兩根手指輕輕上提采摘。”在茶園技術人員的細心指導下,同學們認真學習采茶要領。隨后,他們挎上采茶簍,化身為勤勞的茶農,在茶園中穿梭忙碌、認真采摘。
“黃金茶是湘西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柱之一。”參與活動的學生紛紛表示,將把所學知識融入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真正感知生活、服務社會。
與此同時,2307班全體學生來到矮寨鎮排乃村,開展“學雷鋒暨學唱非遺苗歌”研學活動。在非遺傳承人吳臘保的家門前,她以深情的話語向學生們講述苗歌的起源及非遺傳承人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吳臘保的女兒現場教學,帶領學生學唱《苗家高腔迎客歌》。
結束了苗歌學習,同學們拿起清掃工具,前往矮寨排乃村社區服務中心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大家分工協作,有的擦拭欄桿,有的清掃垃圾,用行動詮釋新時代雷鋒精神。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社區環境煥然一新,贏得村民一致好評。
走出校園的文明輻射
創建文明校園,不僅要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更要一支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
今年3月,湘西州民族中學組織黨員教師,前往鄉村振興結對村鳳凰縣筸子坪鎮管刀村開展“黨建引領聚合力,植樹造林助振興”主題植樹活動。
3月30日,湘西州民族中學組織全體教職工到保靖縣夯沙大烽沖開展健步行活動。大家穿梭于大烽沖的青山綠水間,欣賞沿途美景,呼吸清新空氣,感受著大自然的魅力。
4月18日,湘西州民族中學“為愛筑夢,星火相隨”愛心助學活動走進鳳凰縣筸子坪鎮管刀村小學。該校關工委“五老”們親切地與孩子們交談,將一件件嶄新的衣服和一雙雙合腳的新鞋遞到孩子們手中。
在湘西州民族中學,文明不是貼在墻上的標語,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自覺。
5月7日至8日,湘西州民族中學組織開展“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活動,通過沉浸式教育引導學生感悟先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走進毛澤東故居,蓮塘映舊居,碧水繞青峰。師生們瞻仰書桌、油燈等歷史物件,從少年毛澤東挑燈夜讀的方寸之間,感悟偉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情壯志。
學生代表表示,此次研學將書本理論轉化為具象認知,今后定將發揚毛主席“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拼搏精神,以青春熱血投身民族復興偉業。
到敬老院關愛老人、到河邊撿拾垃圾、到車站做志愿服務……在湘西州民族中學,文明的力量厚積薄發。
暮色中的校園,幾名學生在“文明心愿墻”前駐足。一張紙條隨風輕揚——“希望畢業時,我能留給學弟學妹的不僅是成績,還有文明的傳承。”
從將民族文化的“根”轉化為文明行為的“魂”,到用“繡花功夫”打磨育人細節,再到讓文明之光點亮山鄉——這座武陵山深處的學校,正用最生動的實踐詮釋:文明是看得見的風景,更是觸得到的溫度。(來源:湘西州文明辦 新湖南 作者:莫成 謝晶)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