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創新生態,是城市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由創新主體、要素、制度與環境構成的動態共生系統。完善城市創新生態的核心,在于通過要素高效聚合、制度精準適配、主體深度協同,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持續涌現。當不少城市還在討論如何招引培育獨角獸企業時,杭州“六小龍”已在足式機器人、AI大模型、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實現全球領先的技術突破。其優良的科技創新生態可媲美空間上高度聚集了頂尖高校、大科學裝置、風險資本與創新企業的美國舊金山灣區。如何在差異化適配本地稟賦的基礎上有效完善城市創新生態,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助力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城市創新生態的理論邏輯
城市創新生態的形成,首先是由政府與市場協同驅動的。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兩者協同的本質是構建“激勵相容”的創新治理體系,持續互動優化協作。
有為政府是城市創新生態建設的“奠基石”。其核心功能在于彌補市場失靈、優化制度供給、激活要素潛能。制度層面,政府通過頂層設計明確創新方向和產業布局,避免市場短期逐利導致的產業同質化、低端化。風險共擔層面,政府引導基金作為“耐心資本”介入早期創新,破解社會資本不敢投、不愿投的困局。服務層面,政府通過數字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將行政效率轉化為創新“加速度”,并增強技術探索包容性。
有效市場是城市創新生態建設的“發動機”。其核心優勢在于資源配置精準性、主體激勵有效性和創新方向多樣性。資源配置上,價格信號與競爭機制驅動要素流向效率最高的領域。主體激勵上,產權保護機制與投資回報機制有效激活各經營主體創新的內在動力。創新方向上,市場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自我糾錯,在保持創新活力的同時規避無序競爭風險。
其次,是新質生產力驅動。新質生產力驅動的本質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實現教育、科技、人才與產業、金融的協同。“教育—科技—人才”互動。教育體系圍繞未來產業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科技研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攻關方向,人才流動通過“科學家+工程師”協同機制嵌入產業創新鏈,實現“需求牽引—知識供給—人力支撐”的正反饋。“科技—產業—金融”互動。產業升級需求倒逼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金融通過“耐心資本”支撐長周期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反哺資本增值,實現“技術突破—產業躍遷—資本壯大”良性循環。
第三,是創新文化引領。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是:“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敝腥A文化“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與“知行合一”的實踐哲學等,都是城市創新生態建設的文化基礎。完善城市創新生態,必須強化文化引領,有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城市創新生態構建的杭州經驗
杭州“六小龍”各具特色,均受益于杭州這個城市創新系統的區域優勢。這一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制度創新與精準扶持雙輪驅動。杭州市政府長期以來一直重視科技創新。其通過“頂層設計+精準施策”構建了高效精準的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體系,為科技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土壤和發展生態;依托“城市大腦”等數字化治理平臺,打通政務數據與產業需求,令政策響應速度與效率大幅度提升。
人才聚集與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杭州憑借高校資源、創業環境和人才政策吸引大量優秀人才,為企業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杭州擁有浙江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每年都規?;蚝贾葺斔蛻獙卯厴I生。同時,杭州出臺了涵蓋落戶、住房、就業、創業等多維度的激勵政策。杭州已連續13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數字經濟與產業聚集優勢凸顯。杭州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突破2萬億元,人工智能領域擁有營收超百億企業7家,31家企業營收超過20億元。產業集群生態促進了企業協同創新網絡的形成,極大地支持了“六小龍”等創新型企業的涌現。
科技與金融共生發展機制健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近年來,杭州金融產業快速集聚,2022年獲批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2024年躋身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第七位。杭州的各類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活躍,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成效顯著,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系統等科創金融服務機制發達。
長沙完善創新生態的實現路徑
2023年6月,湖南省委主要領導在岳麓峰會上提出“把長沙打造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兩個月后,“建設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成為湖南打造“三個高地”的標志性工程之一。長沙凝聚起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是高質量發展關鍵抓手、國際競爭關鍵變量的共識,迅速行動。2024年,長沙躍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榜第三十二位、全球科研城市第二十三位,分別較2022年提升9位、11位;全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位列第九;截至今年5月,全市各類研發機構總數達3823家,其中2023年9月以來新增1796家,基本實現翻番……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步履堅實而有力。未來,應進一步完善高效適配的創新生態體系,為城市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強化政策引導與制度創新。制定科技創新中長期規劃,錨定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建立科技創新績效追蹤體系,對重大科技項目實施“五年評估+動態優化”機制,一茬接著一茬干。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化創新基因,結合長沙智能制造產業基礎,專項扶持低空經濟、功率半導體等前沿領域,扭住目標不放松。構建梯度化企業培育體系,在湘江科學城試點“雛鷹—瞪羚—領軍”企業分級支持政策,精準施策促發展。
打造政產學研融合的創新機制。支持“四大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牽頭組織聯合運營實體,推廣“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支持”的聯合創新機制。依托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大飛機動力學試驗平臺等科創平臺,建設大科學裝置集聚區。加速岳麓山大學科技城與科創企業聯動,推動校企聯合實驗室、研究院搭建,形成“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閉環。
拓展數據基礎設施與應用場景。建設城市級數據開放平臺,向企業開放政務、交通、工業互聯網數據接口,降低企業數據獲取成本,推動數據要素廣泛應用。推行“政策找企業”,建立常態化企業訴求響應機制,促進營商環境優化。繪制長株潭創新資源地圖,在湘江科學城嵌入共享實驗室,打通科研專利庫、企業需求庫、金融資本庫,構建集約高效、開放協同的數據平臺。
完善全周期科創金融服務體系。設立千億級長沙科創母基金,完善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創金融體系。在湘江基金小鎮試點私募股權份額轉讓,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渠道。推動AIC股權投資基金、科技企業并購貸款、硬科技“研發貸”等金融創新推廣,引導銀行、保險資金投向科創企業。鼓勵創投機構重點投向大飛機配套、第三代半導體等硬科技項目,培育壯大適配長沙“三智一芯”等新興產業的耐心資本。
以湖湘文化賦能創新生態建設。湖南人“敢為人先”的氣概有利于營造勇闖前沿的創新氛圍。深厚的湖湘文化是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培育創新生態的精神沃土。應以“實事求是”精神引導科研創新,使其緊密對接國家戰略與本地優勢產業需求,確保創新取得實效。以“經世致用”傳統推動創新效能與社會價值融合,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
對于長沙而言,不斷建設完善根植本土、面向全球的創新生態,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既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課題,也是理應肩負的光榮使命。
(作者系湖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湖南大學大數據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