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經開區管委會全景。
湖南省人工智能產業園(長沙經開)。
鐵建重工。
藍海智能生產車間。
北汽福田長沙超級卡車工廠。(本版圖片均由長沙經開區提供)
劉永濤胡鴿王茜柏潤
歲月其徂,以奮斗為契;歷史新章,以夢想為序。
塔吊揮舞的建設工地、拔地而起的標準化廠房、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盛夏時節,走進長沙經開區這片產業熱土,處處都能感受到產業躍遷的蓬勃力量與改革創新的奔涌熱潮。
一個個地標刻畫出產業向上攀升的雄心:美湖智造長沙基地,正在新建數字化智能車間和20條智能化生產線;朗逸發動機項目完成產線安裝,正在進行試生產調試;華夏特變長沙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后將具備國內行業最高級別“雙百萬”特高壓變壓器的制造與試驗能力,實現年產值36億元……
2024年,長沙經開區高新技術企業達846家,R&D研發投入占比達5.1%。今年上半年,新注冊經營主體3000余家,引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77個,新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93家,技術合同登記額同比增長19.04%。
高質量發展,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具象化、場景化、系統化——從工廠變“智造大腦”、從鏈條變“生態組團”,從制造到創造,一場面向未來的產業躍遷實踐,正深度展開。
前瞻系統布局
加速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產業的生命力在于“破”與“立”的辯證統一。
長沙經開區深諳此道,以“傳統煥新、新興做強、未來搶灘”為路徑,前瞻性、系統性謀劃布局,構建起“千億集群引領、新引擎加速、未來賽道卡位”的產業生態。
作為長沙經開區傳統優勢產業,工程機械通過數字化、國際化驅動躍遷。長沙經開區是中國乃至全球工程機械巨頭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目前,園區匯聚了工程機械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家,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行業巨擘均在此扎根,其中三一、鐵建、山河更是連續四年入選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榜單。
2024年,長沙經開區工程機械產業憑借海外市場的強勁支撐,實現累計出口額高達99.93億元,同比激增47.7%。2025年一季度出口繼續增長13.69%。中聯重科海外收入占比超54%,投資50億元建設礦山機械裝備產業園;山河智能的電動挖掘機已在歐洲市場保有量達4萬臺,海外收入占比超50%。
廣汽埃安長沙工廠,數據驅動智能化生產,柔性產線可實現超10萬種搭配方案,53秒即可下線一臺新能源汽車。自2021年投身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從三一重卡新能源車下線到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項目量產,再從北汽福田超級卡車工廠擴產到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建成,短短4年時間,一個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千億產業呼之欲出。
未來產業是高附加值、強帶動性的前沿產業,也是長沙經開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2025年初,園區推出《長沙經開區關于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實施方案》,提出實施“八個一”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聚焦低空制造、人工智能+、具身機器人、先進材料、生物制造、新能源裝備六大未來產業,力爭到2030年新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打造“未來產業先行區和未來產業集聚地”。
深耕消費電子視窗防護領域的藍思科技,攜手長沙經開區、智元機器人等共同設立湖南智啟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劍指打造集“研發-制造-展示-創業-服務”于一體的中國最大人形機器人產業集群。
從國科微芯片到三一重工的“智造大腦”,從中科曙光的融合型智算中心到西安交大的錢學森創新平臺,長沙經開區完整的AI生態版圖已然鋪陳開來。目前,園區已引育行深智能、視比特機器人、鐳目科技等人工智能領域相關企業100余家。
今年,園區獲批湖南省人工智能產業園(長沙經開),明確“以先進制造業應用場景驅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定位,力爭到2027年引進20家AI頭部企業、培育50家高新技術企業、打造50個標桿應用場景、超百個上下游生態。
圍繞“工程機械保衛戰”“汽車產業攻堅戰”“新一代信息技術壯大戰”,園區打出精準有效的“政策+服務”組合拳。如積極開展“我為企業找訂單”行動,舉辦供需對接活動142場,大力推廣園區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優秀企業。園區還通過“兩重”“兩新”送解優行動、設備更新貼息、暢通國際物流通道、建立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舉措,全方位為企業降本增效、排憂解難。
產業躍遷,在于既深耕“存量”的價值重塑,更敢于在“增量”中定義未來。
長沙經開區做大做強工程機械與汽車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引擎,布局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未來賽道,構筑起多點支撐、多元融合、梯次布局的現代產業體系。
長沙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蔣紅波表示,長沙經開區以“分業施策、梯度培育”的方法論,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高擎創新火炬
加速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集聚區
創新不是孤立的火花,而是“需求牽引”與“技術推動”的雙向循環。
長沙向著“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闊步前行,打開了更為廣闊的高質量發展空間。
長沙經開區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輪驅動”,構建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到產業落地的閉環生態,推動產業“森林”茁壯成長。
聚焦創新源頭,園區全面推行“揭榜掛帥”機制。比如,企業掛出技術痛點,政府最高提供800萬元攻堅資金。鐵建重工團隊揭榜后,聚焦隧道施工裝備售前定制化方案中的數據安全難點,搭建可信數據空間,依托AI模型自動生成方案,縮短設計周期31.3%,人力成本減少近30%。維勝科技成功揭榜,通過算法模型替代人工經驗,檢測人員培訓周期縮短92%,排程效率提升87.5%,設備利用率提高20%,相當于節省一條產線成本。
樹根互聯的監控大屏上,全球69萬臺設備的運行數據如江河奔涌。這個源自三一重工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成長為覆蓋工程機械、環保等81個領域的產業操作系統。在博世長沙工業4.0產線,每臺ABS電機攜帶RFID電子身份證,AI視覺系統追溯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數據,使庫存周轉率提升25%。
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產業鏈末端——平臺孵化的8300個工業APP中,某小微模具廠通過云端設計服務,將接單能力提升三倍。“過去百萬元的設計軟件,現在月付千元即可使用。”企業家的一句感嘆,揭示著產業生態的深刻變革。
長沙經開區持續打好“梯度培育+個性扶持”組合拳,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培育體系,形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后備—小巨人企業”三級梯隊,實施“應篩盡篩、精準輔導、動態監測”,助力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精準成長。
2024年,園區新增國家級“小巨人”企業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5家,園區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已有207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家。
最新出爐的湖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長沙經開區93家企業強勢上榜,構成一張張“智造湘軍”的鮮明名片。
“這里是麥格米特規模最大、實驗設備和研發門類最齊全的研發總部,產品真正是‘研發在長沙、制造在湖南、應用在全球’。”麥格米特研發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麥格米特集團的營收增長21%。
在園區支持下,麥格米特、博世汽車、維勝科技等一批園區優質企業紛紛擴能升級建設研發中心。
在成果轉化端,長沙經開區正全力打造“星創薈”創新體系,通過基地、基金、導師、聯盟、服務、供需等全體系聯動,深入實施“滿天星計劃”,讓企業能精準鏈接資源,解決發展痛點。
2024年,園區全年引進了上海技術交易所中南中心、斯泰蘭蒂斯中部研發中心、西安交大錢學森產業創新中心等13個重點科創平臺,打通成果從研發到中試再到市場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全鏈閉環。
三一集團與中南大學的戰略合作正全面深化,計劃在三一科技城導入13個前沿創新研究中心,涵蓋工業智能、人工智能基礎、新材料、新能源、量子科技等關鍵領域,同步布局10家以上校企聯合實驗室。目前,智能建造研究院、智慧礦山中心已完成合作框架簽約,擬首批入駐,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產業創新突破提供智力支撐。
湖南大學未來產業創新中心選擇在此打造高端裝備成果產業化的總部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未來,中心將涵蓋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及其項目公司運營,科技成果轉化及其概念驗證與中試,高端裝備研發、制造與銷售,企業虛擬機器人開發應用等多個領域。
從“政策找企業”到“企業挑政策”,從“科研成果躺抽屜”到“轉化落地一條龍”,長沙經開區構建起一套系統化、生態化、全鏈條式的創新融合機制,釋放強勁發展動能。
鍛造發展優勢
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新質生產力的“三維坐標”。高端化決定競爭力,智能化重塑生產力,綠色化提升可持續力——三者交織,方能抵達“未來制造”的彼岸。
以高端化夯實產業根基,長沙經開區聚焦高性能裝備、智能終端、核心零部件等關鍵環節,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與技術含量。從動力系統到工業芯片,一系列“硬核”成果加速涌現,制造業價值鏈加速向中高端攀升。
湖南藍海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是園區近年重點引進的新銳力量。其研發的“智能拱錨噴一體化臺車”憑借強大作業能力和系統集成功能,徹底顛覆傳統隧道支護施工模式。
天羿領航千級無塵車間內,指甲蓋大小的微半球陀螺在自動化檢測線上流轉。每軸精度達0.001度/小時,相當于百年誤差不超過三分鐘。這條6英寸MEMS晶圓線年產5萬軸高精度傳感器,已裝備于“復興號”高鐵轉向架和4兆瓦以上風力發電機。
新能源產業是長沙經開區的重點發力方向。鈉能時代率先突破鈉離子電池核心技術,于2024年9月正式簽約落戶長沙經開區。鈉能時代總部暨產業化基地項目,含金量高、含新量大、含綠量足,項目計劃總投資30.5億元,預計2025年10月首條產線投產,后續將向10萬噸級產能目標邁進,以創新引領鈉電行業發展。
以智能化驅動效率革命,園區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
華為鴻蒙生態創新中心,是該公司第四個全國創新中心,通過星火實驗室為鴻蒙生態芯片適配提供關鍵動能;湖南視方達科技憑借多目相機與超視覺計算系統,實現產線毫米級誤差的實時捕捉,讓AI擁有視覺感知,從而打通虛擬與現實制造場景的橋梁;博極生命則取得醫療場景突破,其具身智能機器人及BOJI-GPT模型能通過多模態交互模擬主治醫師進行病理分析與手術推演……
AI驅動的生產線、工業互聯網平臺、柔性制造系統正逐步成為標配,車間更聰明、設備更主動、組織更高效,智造之力澎湃奔涌。
比如,三一重工18號工廠的穹頂下,1540個傳感器織就的感知網絡實時捕捉著200臺機器人的運動軌跡。泵車生產節拍壓縮至45分鐘/臺,單位面積產值15.4億元/公頃的紀錄讓德國同行專程取經。
比如,操作員坐在長沙控制室內推動手柄,山河智能5G遙控系統可憑借15毫秒超低時延通信,指揮千里之外的內蒙古礦區挖掘機精準掘進。山河智能這項技術已覆蓋30余座高危礦區,推動該公司歐洲市場份額兩年激增5倍。
以綠色化鍛造低碳優勢,園區在“雙碳”目標牽引下,推動綠色能源利用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齊頭并進。
綠色,不僅是一種環保理念,更是一種生產力的重構邏輯——既關乎生態,也關乎競爭力。
這里,是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躍遷的先鋒陣地,是新興產業向縱深拓展的蓄力之地,更是未來產業由藍圖變實景的生動樣本。
“湖南工業看長沙?長沙工業看星沙”的閃亮名片,因時代發展注入了新內涵,也因產業的持續躍遷發展煥發出新活力。
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付旭明表示,園區牢牢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以打造“三個高地”先行區為目標,以“產業為骨、創新為魂、服務為基”推動發展提速提質,持續放大核心競爭優勢,奮力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當先鋒、作表率、立潮頭。
沐光而行赴山海,又踏層峰辟新天!
長沙經開區聚焦在全國爭一流、在全省作貢獻、在全市樹標桿,保持一流精神狀態,打造一流干部隊伍,錘煉一流工作作風,涵養一流政治生態,創新突破求實效,奮力攻堅抓落實,致力為省市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