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5G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綜合應用于種業全產業鏈,使數字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智能設備裝備等技術高度融合的數字化育種已經成為國際趨勢。順應時勢,實現數字突圍成為湖南種業振興的關鍵。
為擔負我國種業振興重鎮的使命,湖南省委、省政府積極落實中央種業振興的戰略部署,致力于種業振興數字化,現階段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了3萬余份,其中保存有數量居全球首位的4000余份辣椒種質資源;擁有8名農業院士和近4000名種業科研人員,實力居全國前列;有隆平高科等種業企業400余家,賀家山原種場數字水稻解決方案入選2024年全國智慧農業建設典型案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世界領先。岳麓山種業實驗室建設快步推進,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構建的分子育種與生物智能大數據兩大共性技術平臺,集聚了湖南90%的種業科研力量,實現了實驗室成果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生物育種效率提升40%,新品種研發周期平均縮短1/3。依據強大的數據算力支撐和較為完善的數據產業生態,湖南種業創新數字化體系逐漸建成。
湖南種業要進一步走上數字化高地,必須補齊現有的諸多短板,如種質資源的數字化開發不足,數據質量還不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有待提高;數字化技術自主知識產權不多,存在技術瓶頸和技術依賴風險;種業科研人員中既懂生物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數字人才相對短缺;種業產業鏈協同數字化程度低,尚未形成整體優勢等。補齊這些短板,必須在推進種業產業鏈數字化升級、搭建種業大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構建數字種業協同創新體系等方面加快步伐、提升質量。
推進種業產業鏈數字化升級。種業產業鏈數字化提質改造并轉型升級,是提高湖南種業數字化整體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湖南種業整體數字化步伐的動力。加快推動種業科研機構、育種企業的育種模式從大田育種逐步向分子育種、設計育種轉變,積極探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于基因型檢測、分子標記、表型處理、數據管理等流程。同時,加強本地良種繁育基地和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等的數字化改造,建立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基因大數據智能化監測系統,加快推進育種數字技術創新。建設數字化種業產業園區,引進數字化育種平臺、智能化表型采集系統、自動化種子加工設備,配套試驗、生產、加工、倉儲全鏈條服務,形成種業“育繁推”數字一體化發展模式。用數據流串聯起商業化育種體系,完成育種和科研信息采集、傳輸、分析、挖掘、計算的綜合利用,扭轉當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課題組制工作重疊、資源分散、效率偏低的狀況。
搭建種業大數據資源共享平臺。當前,湖南種業發展平臺眾多,有不少國家級重點平臺及頗有影響力的省級平臺,但這些平臺之間的大數據資源共享不足,亟須搭建湖南種業大數據共享平臺。圍繞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要求,加快湖南種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大力度引進數字種業的前沿技術和先進設施,整合湖南特色種質資源、育種技術、品種信息等數據資源,建好湖南種質資源數據庫,做好湖南地方特色品種的原種地登記與保護工作,運用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對現有種質資源進行深度鑒定評價,挖掘其中的優異基因資源并實現共享利用。整合全省科研機構、育種企業、品種推廣部門及市場監管部門的育種試驗數據、示范推廣成果、種子生產經營等信息,形成綜合性的種業大數據共享公共平臺。強化麓山實驗室等大型科技創新平臺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功能,打破全省種業信息壟斷壁壘,提升生物育種基礎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共享水平。
構建數字種業協同創新體系。協同創新是種業數字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湖南種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以打造國家生物育種科研高地、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高地、重大戰略品種培育高地和高水平種業創新人才聚集高地為抓手,整合湖南常規育種技術力量,強化現代生物技術育種和信息化育種技術的聯合,構建湖南數字種業的協同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湖南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的資源優勢,開展重大數字種業技術攻關聯合行動,促進湖南種業優勢技術交流與擴散,聯合開發具有重大創新的數字種質資源,提升重大品種聯合攻關創新能力。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種業企業等數字種業領域的主體協同研發機制,鼓勵各種業單位形成協同研發團隊,加快形成湖南種業數字化創新協同作戰的核心力量。鼓勵社會資金和民營企業參與種業數字化協同創新,利用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和國家項目,打造數字種業協同創新的先進縣市和龍頭企業,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種業數字化協同創新體系。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