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為確保糧食安全,不負大省擔當,我省可以積極探索構建“屏障、樞紐、引擎”三位一體智慧監管體系,實現數字全鏈條動態監測和精準管理。通過數字技術,對耕地質量、糧食生產、倉儲流通等環節進行實時監測和管理。與此同時,以糧食產業需求為導向,實現“田—倉—市”數據鏈無縫對接,構建全鏈條追溯體系。通過“政產學研”協同機制,推動人才向田間地頭流動。
糧食安全,承載著國家安全與民生福祉雙重使命。湖南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一直以來都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至2024年,湖南省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超600億斤,在2023年首次實施的全國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考核中,湖南憑借其在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等方面的優異表現,排名全國第一,切實履行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責任。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糧食安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推動糧食安全治理邁入4.0時代。借助于先進的數字技術,已建成覆蓋千萬畝耕地的“空天地網”數字監測網絡,糧食安全全鏈條監管體系正在實現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警”的躍遷。這一轉變,意味著我們能夠更精準地監測糧食生產、儲存、運輸等各個環節,提前發現潛在的風險,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這不僅是新時代筑牢糧食安全屏障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大格局中,湖南憑借其作為重要糧食主產區的地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糧食安全監管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耕地保護與極端天氣的雙重壓力。湖南雖擁有6900萬畝耕地,但優質耕地占比不足,耕地質量參差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糧食產量的提升。同時,極端天氣頻發也給糧食生產帶來了巨大沖擊。水稻等主糧單產波動加劇,折射出耕地生態系統韌性不足的困境。氣候智能型農業技術儲備與糧食適應性管理不匹配,難以應對自然災害風險,使得糧食生產在極端天氣面前表現出脆弱性。二是靜態監管與精準調控的非平衡發展。傳統的監管模式依賴人工巡查與靜態數據,這種模式難以實現全鏈條的動態感知與精準調控。傳統分段式監管存在一定漏洞,可能出現責任真空。加之部門之間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不互通,形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就如“信息煙囪”,高聳而孤立。這也導致監管數字信息的共享成本高企,數字化監管轉型遲緩,無法構建覆蓋糧食生產、加工、流通全鏈條的動態監管網絡,糧食安全監管的效率與精準度大打折扣。三是技術賦能與全鏈條監管的非疊加效應。物聯網、AI等前沿技術在糧食安全監管領域的應用呈現碎片化狀態,技術投入雖多,卻存在“重軟硬件投入、輕多場景適配”傾向。這種狀況使得技術難以深層促進糧食安全全鏈條穿透式監管能力的提升,技術優勢無法充分發揮,糧食安全監管體系現代化進程也會受到影響。
在“兩個大局”交織的時代背景下,湖南糧食安全監管已初步探索出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創新路徑,應從戰略全局出發,進一步完善糧食安全監管體系的頂層設計,以數字技術為突破口,創新構建“屏障、樞紐、引擎”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將耕地“數字屏障”、監管“數字樞紐”、技術“數字引擎”進行有機融合,形成協同高效的監管合力,書寫新時代糧食安全治理的“湘”村答卷。
筑牢耕地“數字屏障”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根基,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湖南擁有6900萬畝耕地,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區域性氣候差異明顯。在完善耕地數字化管理與監測體系層面,應利用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對全省耕地進行精準測繪和分類管理,建立耕地資源數據庫,實現耕地信息的動態更新和可視化展示。要強化衛星遙感監測的應用,不僅要定期對耕地質量進行評估,還應增加監測頻率和指標維度,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同時,要加快構建氣候智能型監管體系,打造更高效精準的極端天氣預警“神經中樞”。加強氣象衛星數據與農田物聯網傳感器的融合,加密部署土壤濕度、氣象要素傳感器,優化災害預警發布機制,確保暴雨、干旱等災害預警信息能夠更及時準確地傳達給農戶,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盡快建立覆蓋全省的耕地質量“數字孿生”模型,結合全省已有的土壤墑情監測網絡,加大無人機低空巡查的力度,完善動態數據的采集,使其能夠真實地反映耕地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土壤水分、養分的變化,為精準施肥灌溉提供科學依據。在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與應用層面,應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引導科研力量聚集于適合湖南地形和氣候特點的糧食種植智能化農業設備研發。筑牢耕地“數字屏障”,不僅是應對自然挑戰的需要,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打通監管“數字樞紐”
湖南正以數字技術為工具,全力提升糧食安全監管質量,為國家糧食安全筑牢堅固防線。數字技術重塑了全省全鏈條監管響應機制,建議深化“三端融合”,加強各環節之間的協同聯動。在生產端,我省雖然已開發風險研判模型和病蟲害AI識別系統,但應持續優化系統算法和模型,擴大監測范圍,增加監測點位,確保對稻飛虱、紋枯病等病蟲害各類風險因素進行實時預警,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在倉儲端,除了普及“四合一”儲糧技術,還應加強對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如智能倉儲管理、糧食質量監測設備等,進一步提升倉儲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在流通端,進一步完善數字化監管體系,加強數據的深度挖掘,實現糧食流向數據的精準追溯,構建“區塊鏈+質檢”溯源體系,建立包含運輸車輛GPS軌跡、質檢報告等要素的電子隨貨單系統,通過集成農戶農事記錄、企業訂單管理、政府監管看板等功能,形成全鏈條追溯體系,確保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每個環節都清晰可查。此外,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形成覆蓋省、市、縣、庫四級的智能監管體系,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確保數據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之間自由流動,實現從田間到車間加工全鏈條數據的無縫貫通。通過進一步優化全鏈條監管響應機制,我省將實現糧食安全監管從“人盯人”向“云預警”跨越升級,這不僅使監管更加科學高效,也可以提升糧食安全監管水平,使糧食安全監管朝著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的方向邁進。
激活技術“數字引擎”
在技術與糧食產業融合方面,應緊密圍繞糧食產業的實際需求,積極探索數字技術與糧食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在種糧大戶集中區,加快部署集成病蟲害識別系統、農機調度系統和市場價格預警系統的“田頭智慧大腦”,實現田頭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與數字化管理系統的聯動。在數字技術人才保障方面,構建更加完善的“政產學研”協同機制,強化人才支撐。制定足夠具有吸引力的“數字糧倉英才計劃”,聯合省內高校建立實訓基地,引進智能傳感、區塊鏈等領域專家,組建技術攻關團隊;同時,優化“數字新農人”激勵機制,推動人才向田間地頭流動,為糧食安全監管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通過這些舉措,不僅可以提升糧食安全監管的技術水平,也為數字技術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湖廣熟天下足”注入數字動能。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積極探索糧食安全監管的新模式,構建覆蓋全省的“數字糧網”。這一創新舉措,將不僅實現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升級,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隨著數字技術的嵌入,將使每一粒稻谷都承載著數據的溫度,使每一寸耕地都閃耀著數字的光芒。不斷優化數字糧網的應用,將進一步筑牢“端穩中國飯碗”的根基,讓“湖廣熟”的佳話在數字時代續寫新的華章,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作者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