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湘西吉首市己略鄉紅坪村,一處特別的“共享空間”改變著村民們的生活。這里存放著村民捐贈的閑置婚慶、喪葬等用品,全部可免費借用。從前期搭建雨棚、平整場地,到后期配備桌椅、廚具等設施,村干部與村民齊心協力,將這個空間打造成實用貼心的便民場所。
今年以來,己略鄉積極探索移風易俗新路徑,通過宣傳浸潤、監督管理、文化賦能等一系列組合拳,推動文明新風深入人心。數據見證著這一變化:截至目前,全鄉已成功引導12起喜事新辦、16起喪事簡辦,累計為村民節省開支超 60 萬元。
立體宣傳敲開“文明門”
“婚事不比彩禮貴,喪事不比排場大”,在紅坪村20米長的文化墻上,移風易俗漫畫配著苗族諺語格外醒目。
為推動移風易俗理念深入人心,該鄉多渠道發力,構建起全方位的宣傳矩陣。線上,在微信公眾號開設“移風易俗”專欄,推送相關政策解讀、典型案例分享;線下,組織志愿者帶著1000余份宣傳手冊走村入戶,將移風易俗的理念送到村民家門口。當龍舞村村民吳大爺接過手冊時感慨:“以前辦酒席講究‘面子’,現在公約寫得清楚,隨禮不超200元,大家都輕松。”此外,各村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利用墻體噴繪、UV和PVC等材質打造宣傳陣地。夯吉公路的擋土墻上,“移風易俗一小步,鄉風文明一大步”的標語,不僅成為過往行人目光的聚焦點,更搖身一變成為村民日常打卡的“文明地標”。這些立體多元的宣傳方式,正逐步敲開“文明門”,讓文明新風吹遍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全程監督擰緊“規范閥”
“石大姐家兒子結婚,最初報備時計劃擺30桌,我們依據標準耐心勸導,最終縮減到20桌。”龍午村紅白理事會成員翻出調解記錄,詳細介紹道。該鄉建立了“事前報備-事中監督-事后評估”全鏈條監督機制,在移風易俗工作上取得顯著成效。在這一機制的引導下,聯林村村民洪冬梅老人去世時,家屬主動選擇前往殯儀館治喪,大幅縮減白事開支,他們積極響應移風易俗號召的行為,在事后被列入紅榜公開表揚,成為村民們學習的榜樣。
為強化制度執行力,該鄉紀委將監督重點聚焦于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兩代表一委員”等關鍵群體。今年,針對1起違規操辦喪事的黨員干部,該鄉紀委依規進行通報處理,形成強有力的警示震懾效應。
各村發揮“紅黑榜”的激勵約束作用,對違反文明公約、大操大辦的村民進行黑榜通報批評,對積極踐行移風易俗規定的村民則給予紅榜表揚。通過這種鮮明的獎懲方式,推動文明新風在鄉村落地生根,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設施升級筑牢“硬支撐”
走進紅坪村紅白喜事集中辦理點,桌椅廚具擺放得整整齊齊。在“共享空間”內,墻上掛著村民自發捐贈的婚慶紅綢與喪葬用具。村民龍某翻看著借用登記本感慨地說:“上個月在這兒辦喪事,光設備這塊就省了3000元購置費。”
近期,該鄉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投入40萬元在7個村推進紅白喜事集中辦理點建設,新建雨棚為群眾遮風擋雨,平整地面讓場地更加寬敞舒適,同時還完善了桌椅、廚具等一系列硬件設施,切實為村民操辦紅白事提供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下半年即將動工的聯林村農村公益性墓地項目也備受關注。該墓地預計可滿足200戶村民的需求,建成后將進一步推動當地殯葬改革工作,助力革除喪葬陋習,倡導文明新風,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工作筑牢堅實的 “硬支撐” 。
群眾參與激活“內動力”
在聯林村,公示欄里的積分紅榜格外引人注目,村民龍大姐一家的名字赫然在列,“攢夠50積分能換袋大米,我家已經上過紅榜啦!”龍大姐滿臉自豪地展示手中的積分卡。
該鄉創新“黨建+積分”模式,將移風易俗與群眾利益深度綁定。黨員示范戶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村民通過遵守 “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 等村規民約,參與村級活動累積積分,憑借積分可兌換生活物品。如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 不僅成了村民茶余飯后的熱議話題,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自覺行動,自積分制推行以來,全鄉已有10余戶家庭主動取消滿月酒、升學宴等非必要宴席。
從“面子工程”到“里子實惠”,己略鄉以務實的舉措讓移風易俗成為村民減負增收的“幸福密碼”。積分兌換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紅榜公示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更在潛移默化中重塑了鄉村文明新風尚。如今,整潔的村道、文明的村風與積分墻上的紅榜交相輝映,共同為鄉村振興繪就出最溫暖的文明底色。(來源:湘西州文明辦 作者:田思)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