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游人如織。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辜鵬博攝
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園。顏歡攝(湖南圖片庫)
中共長沙市委
序
湘水湯湯,文脈綿長。2024年3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躍的現代文化,是湖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豐富資源和深厚基礎”,要求湖南“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展現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這片鐫刻著萬年文明基因的土地,注入新時代的精神動能。
——歷史長河的文化根源。湖湘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重要一脈。三湘四水,承載50萬年人類活動史、一萬余年稻作發展史,孕育出獨樹一幟的地域文化。炎帝教民農耕,開創稻作文明曙光;蚩尤首創冶鑄,點燃青銅文明星火;舜帝德化四方,奠定禮樂文明根基。大禹疏浚江河,商周興建城邦。古湖南“四塞之地”,先民以熾烈張揚的生命力,在黃河文化、長江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淬煉出率真強悍、務實浪漫的文化品格,確立了湖湘文化的本土特質。
——多元交融的文化圖景。自春秋戰國始,鄉民遷徙、官宦遷謫、騷人遷游,湖湘大地便是文化交融的熔爐,孕育了里耶秦簡的治理智慧、馬王堆漢墓的文明密碼、走馬樓吳簡的民生圖鑒;杜甫流寓湘江,留下“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的詠嘆;銅官窯釉下彩瓷,在“海上絲路”煥發璀璨華光;岳麓書院弦歌不輟,朱熹張栻會講傳道,鑄就“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的文化盛景。晚清湖湘士人率先“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湖湘文化在東西文明碰撞中開辟新局,于古今文脈交融中書寫華章。
——思想星空的文化高光。屈原行吟澤畔,《離騷》《天問》開辭賦先河,創浪漫文化意象,樹心憂天下風骨。賈誼民本思想澤被后世,《過秦論》《治安策》震古爍今。北宋周敦頤融會儒釋道,開創理學新宗;南宋張栻等人創立湖湘學派,主張“性立天下”“經世濟民”,啟發朱熹理學和陽明心學。明末王夫之集儒學大成,其“天下惟器”的唯物思想、“理勢合一”的歷史哲學,開啟近代社會轉型的心智之門。
——革故鼎新的文化力量。近代以來,湖湘文化在救亡圖存中迸發磅礴力量。魏源《海國圖志》為封閉的帝國推開窺探世界的窗欞,譚嗣同《仁學》點燃思想啟蒙的火種,陳天華《猛回頭》喚起民族覺醒,宋教仁奠基憲政理想,黃興“無我”踐履撼動帝制根基,蔡鍔護國討袁捍衛共和大義。“五四”風雷激蕩,蔡和森首倡建黨,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實事求是”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湖湘兒女以鐵血擔當推動社會轉型,將經世致用升華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精神偉力,融入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血脈,淬成中華文明鳳凰涅槃的思想基石。
——創新時代的文化華章。新中國晨曦初露,湘江兩岸創新迸發:馬王堆二十八宿圖與“天河”計算機代碼遙相輝映,銅官窯唐風古韻化作磁浮列車的時代之風,神農創耒啟迪袁隆平“三系配套”掀起金色稻浪,裝備制造鋼鐵臂膀托舉中國高度,“文化湘軍”青春旋風聲震九州……這片土地詮釋著最熾熱的文明辯證法——湖湘文化堅定“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守正創新”,以“霸得蠻”的血性突破認知邊界,用“耐得煩”的定力耕耘文明沃野,在古老與現代的激蕩中,譜寫了敢為人先、造福天下的瀟湘史詩。
——數字文明的文化新篇。站在數字文明風口,湖南解碼湖湘基因,創造文化新質態:岳麓書院的千年弦歌,推動孕育超高速空氣動力學實驗室的科技奇跡;素紗單衣的東方智慧,啟示新材料革命;廣電湘軍的娛樂基因,聚變出“中國V谷”的數字生命;工程機械的鋼鐵交響,與智軌列車的穿行共鳴;十八洞村精準脫貧算法,破譯賈誼《大政》的民生內核。從《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到“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的“道闊闊其維新”,湖湘大地通過文化基因傳承創新,形成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鮮活范本。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湖南切實擔負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新的文化使命,敢為人先突破認知邊界,推動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持續為建設中華文明貢獻力量。這片文化沃土,正在進行一場文明能量的聚合裂變!
壹經世致用——悠久的歷史文化
湖湘之地,最直接的精神就是“經世致用”。她在歷史演進中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品格,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秉持實踐理性,隨時代變革煥發新生,為中華文化持續注入葳蕤生機。
一、歷史文化的湖湘瑰寶
湖湘歷史文化,始祖德澤教化,屈賈精神傳承,湖湘學派勃興,近代人才噴涌,具有獨特魅力,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
(一)德澤教化的文化始祖
湖湘文化與中華文明緊密相連,深受炎、舜恩澤教化?!吨芤住は缔o》記載炎帝神農在湖湘的先進農業實踐,“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炎帝偉大功績永載史冊,精神火炬閃耀湖湘。舜帝于湖湘大地留下深刻印記,《史記》記載,“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舜帝孝悌禮讓、舉賢任能,成為后世敬仰的道德楷模。炎、舜二帝之精神,對中華兒女的心靈世界影響深遠,湖湘文化有幸承接這一深厚淵源,逐步融匯并沉淀為中華文化的獨特組成。
(二)心懷天下的文化基因
古往今來,諸多名人賢士在三湘四水踏浪行吟。屈原對國家的深切眷戀、對真理的“上下求索”,成為后世頂禮膜拜的崇高典范;賈誼心憂蒼生的濟世情懷融入湖湘大地,為湖湘文化注入深厚底蘊和蓬勃生命力。歷代文人賢達以卓犖之舉為湖湘文化添磚加瓦,柳宗元遠謫僻壤情牽民生疾苦,劉禹錫屢遭貶黜胸藏家國天下,張栻投身教育傳道濟民,李芾寧死不屈堅守大義,王夫之亂世筆耕啟迪后人,共同孕育“心懷天下”的價值基因,使憂國情懷與不屈斗志在湖湘大地代代傳承。
(三)群芳薈萃的文化高地
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盡顯于山水人文之中。里耶秦簡揭示秦朝治理玄機,馬王堆漢墓文物改寫漢代認知史,蔡倫革新造紙術推動文明進程。銅官窯與越窯、邢窯共筑唐代陶瓷出海版圖,“黑石號”沉船印證海上絲路輝煌。湖湘教育源遠流長,肇啟春秋申叔時之教澤,凝萃石鼓書院開宗、岳麓書院弘道之文脈,“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歐陽詢以歐楷自成一家,懷素以狂草獨步天下,李白、杜甫醉筆詩眼勾勒湘韻。湘繡、陶瓷等傳統工藝匠心獨運,世界唯一女性文字江永女書暗藏神秘文化密鑰。湖湘文化深植華夏歷史文脈,成為璀璨奪目的文化高地。
(四)道統傳承的文化坐標
湖南人以湘楚文化為源,探究天地人生,形成傳承有序的獨特學術體系。周敦頤傳承孔孟儒家道統,吸納道家、易學精華,成為理學開山鼻祖,《宋元學案》贊其開啟圣學昌盛局面。朱熹與張栻深入探討《中庸》要義,推動湖湘學派與閩學密切交流,湖湘文化思想學術體系漸成?!皩嵤虑笫恰彼菰从诖?,宋代理學助推治學傳統形成,并與經濟社會相互作用,孕育早期啟蒙思想。王夫之有機融合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于學術史上樹起閃耀智慧光芒的新坐標。譚嗣同“仁學”吹響思想革新號角,楊昌濟主張“融貫中西”給湖湘文化注入新活力,章士釗傳播西方思想拓展學術新方向。湖湘文化始終在傳承中華道統中創新發展,為中華文化繁榮貢獻獨特力量。
(五)勇立潮頭的文化群英
湖湘大地,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清末以來,始以陶澍為中樞,賀長齡、魏源等團聚響應,形成湘籍經世派,掀起“睜眼看世界”思潮;繼以曾國藩為統領,胡林翼、左宗棠等為重要將領,與郭嵩燾等湖湘才俊各施其能,在政治、軍事、外交領域大放異彩,成就湘軍赫赫威名。唐才常組織自立軍沖擊封建秩序,禹之謨興辦實業傳播民主思想,推動湖南進步與近代民族覺醒;譚嗣同、黃興、蔡鍔、陳天華等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危亡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共同鑄就群星閃耀的“湖南人現象”,湖南因此成為“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其右”的人才集聚地,成為民族復興征途中光輝燦爛的精神坐標。
二、歷史文化的湖湘風骨
湖湘地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歲月長河中綻放奪目光芒,孕育三大精神特質,穩穩擎起湖湘文化巍峨殿堂。
(一)心憂天下:血性擔當的湖湘脊梁
心憂天下融合楚文化憂患意識與儒家文化責任感,盡顯湖湘兒女血性擔當。屈原流放沅湘仍心系楚國,抱石投江以明愛國之志。賈誼深化儒家民本理念,撰《論積貯疏》表達民生憂慮,借《治安策》痛陳國家危機。理學家周敦頤構建以“太極”為軸心的哲學體系,匡正人心、改良社會。湖湘學派以書院教育培育家國情懷,以理學為內核重構士人精神世界。張栻隨父出征,王夫之舉兵抗清。湖湘士人始終自覺將個人價值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
步入近代,“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化作救亡圖存原力。曾國藩興洋務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抬棺西征收復新疆;譚嗣同變法捐軀,以熱血詮釋家國擔當。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郭嵩燾力主全方位認識西方文明,推動中國外交觀念從傳統向近代轉變。陳天華著書吶喊,黃興投身革命,蔡鍔仗劍護國,楊度晚年追尋共產主義,譜寫民主共和壯志華章。
(二)經世濟民:知行合一的湖湘智慧
經世濟民是知行合一的生動注腳,承載著湖湘厚重的歷史與獨特的智慧。追溯其源,周敦頤倡導“窮理盡性”,主張探究事理、挖掘潛能,夯實經世濟民的思想根基;胡安國、胡宏父子興書院、著義理,讓學問與現實緊密相連,恪守“道不離器”理念;張栻掌教岳麓書院,以“傳道而濟斯民”為宗旨,倡“知行互發”,促學術交流,讓湖南成為思想革新和人才培育的前沿重地。
明清時期,王夫之對周敦頤太極本體論進行創新,提出“道莫盛于趨時”,既重視“理勢相成”客觀規律,又注重“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實踐智慧。魏源傳承明清實學,強調“學問必施于政事”“行是知之母”,為洋務運動提供思想啟迪;陶澍主張“學問必有益于國事”,推動漕運、鹽政改革;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郭嵩燾出使英法,均以實學救時弊。黃興、蔡鍔等將“知行合一”化為辛亥槍聲,踐行救亡圖存之志?!敖浭罎瘛钡暮嫖幕詽罏楹?,以篤行為基,在時代洪流中灼灼其華。
(三)敢為人先:破繭求變的湖湘膽魄
獨特自然環境與特殊歷史機緣,造就湖湘人“強悍”“不畏艱苦”“不怕死”的“霸蠻”特性。周敦頤“師心獨往”,王船山“自立宗主”,魏源“首治之”,郭嵩燾“發人之所未見”,譚嗣同“無所依傍”。湖湘士人向來具有浩然獨立、另辟蹊徑、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周敦頤融合佛道思想革新儒學,創立以“誠”為要的心性哲學,深刻影響程朱理學、陸王心學。胡安國、胡宏父子創立湖湘學派,融儒家精髓,踐經世之道,構建獨特學術思想體系。王夫之繼承發展“氣一元論”,古代唯物主義哲學達到新高度。魏源打破傳統“華尊夷卑”思想藩籬,率先提出向西方學習,點燃近代思想啟蒙之火。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地域鄉誼為依托,創建全新軍事組織與訓練模式。譚嗣同投身變法以死明志,黃興組建華興會率先舉義,宋教仁起草《臨時約法》開啟憲政。湖湘賢士在各自時代,沖破舊制束縛、開拓全新領域,將“敢為人先”精神深深鐫刻在湖湘文化血脈中。
三、歷史文化的形成源流
湖湘文化的形成,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織錦,由自然環境、經濟活動、文化交融、文化巨擘等諸多絲線交織而成。
(一)自然環境孕育
湖湘北接洞庭、南抵五嶺,三面環山呈馬蹄形,既有天然屏障,又有湘資沅澧連通長江文明,半封閉半開放地理格局,讓湖湘文化既保持“獨立根性”,又吸納中原文化精華,形成“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與“道器一體”的哲學思想。“三湘”險峻雄奇,“四水”奔騰不息,造就湖湘兒女不屈不撓、堅韌不拔、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魏源之為學,曾國藩之治軍,譚嗣同之維新,黃興、宋教仁之革命,引領時代風雷。山水神韻浸潤湖湘文化,書院依水而建,歌賦隨波而成,獨特山水風光雕琢出湘人獨特的精神和風骨。
(二)經濟發展催生
約1.2萬年前,湖湘原始農業初現曙光,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碳化稻谷;明清成為“魚米之鄉”,孕育“湖廣熟,天下足”的農業自信,衍潤鄉土情懷和民俗活動。商業促進文化交融,長沙坡子街等地至今留存商業遺跡,水運網絡、茶馬古道推動文化傳播,商業資金支持助力岳麓書院、城南書院成為人才培養中心,商幫會館通過戲曲、節慶等向外傳遞風俗文化。手工業日漸繁榮,蔡倫改進造紙工藝,長沙窯、岳州窯蜚聲海內外,湘繡博采眾長、自成一派,醴陵陶瓷、瀏醴花炮憑借精湛工藝和獨有風格聞名于世,成為湖湘文化創造力的杰出代表。
(三)多元文化交融
湖湘沃土,楚風攜中原正朔激蕩相生,四羊方尊等商周青銅器于寧鄉等地驚艷現世。湖南書院文化興盛,石鼓書院、岳麓書院等成為學術交流盛地,蘊成經世致用的報國情懷、不尚空談的務實作風。各民族在湖湘大地交錯雜居,語言風俗相互融匯,塑造了湖湘文化海納百川的兼容特質?!敖魈詈V”等多次大規模移民,帶來全新生產方式、開拓意識與奮斗精神,在語言、習俗、價值觀等層面重塑湖湘文化。佛教思想、道教教義與儒家文化交融碰撞,推動了湖湘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四)文化巨擘驅動
屈原開啟湖湘士人憂國傳統,為湖湘文化注入獨特文學氣質與浪漫情懷。賈誼激勵后世以天下為己任。張仲景懸壺湘地,著書立說以仁心濟蒼生。柳宗元、范仲淹、杜甫等人,或雕琢山水意象,或成為精神燈塔,或重塑山水人文意蘊。“朱張會講”,孕育“實事求是”的治學傳統;王陽明講學,弘揚知行合一的卓越智慧。異鄉文人學者承載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深入交融,凝練出湖湘文化“經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獨特氣質。
四、歷史文化的時代華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奔せ詈嫌凭玫臍v史文化的精神根脈與智慧基因,讓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一)主體性根基濡養文化魂脈神韻
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第二個結合”時,提出“文化主體性”的重大命題,強調“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湖湘文化的“實事求是”精神、“知行合一”理念,與馬克思主義“實踐第一”的哲學觀高度契合;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治學根基,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方法論上相互呼應;“心憂天下”的集體主義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價值追求產生共鳴。湖湘文化發展必須緊扣“第二個結合”,融入時代發展,為湖南踐行中國式現代化蓄勢賦能,孕育出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二)原發性根脈滋養革命文化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湖湘文化傳統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在偉大革命實踐中孕育出“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里之鄰,必有偉人”的厚重的革命文化。血性擔當的湖湘氣質,知行合一的湖湘智慧,破繭求變的湖湘膽魄,激勵無數湖湘兒女前赴后繼,以無畏的犧牲精神打破舊世界,用熱血與生命澆筑新中國的巍峨豐碑。深挖湖湘歷史文化資源,讓歷史文化長久滋養革命精神,必為民族復興偉業增添強勁的湖湘力量。
(三)創新性基因蘊養現代文化脈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從屈原《天問》對天地萬物的深刻哲思,到“天河”超算、中國北斗的科技成就;從世界最早栽培稻標本的農業智慧,到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夢”的偉大實踐;從“心憂天下”的崇高情懷,到“精準扶貧”首倡地的開拓精神,湖湘文化的創新基因正轉化為科技自強的澎湃動力。湖湘歷史文化掙脫歲月塵封,借科技之力煥發新生,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產業融合、人才培育、平臺搭建上精準發力,靈動融入現代文化脈絡,持續蘊養文化創新活力,讓湖湘歷史文化綻放時代華彩。
(四)價值性內核涵養治國理政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湖湘歷史文化涵養的治理智慧,為當代中國治國理政提供深層價值支撐。窮究屈原“民生多艱”之哀嘆與左宗棠“民為邦本”之實踐,進而領悟“人民至上”的治國理政價值取向;鏡鑒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潔精神,昭示共產黨人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為政之德;追溯王夫之“由器及道,以行證知”哲學體系與“即事窮理”思想,可以探尋治國理政的方法論淵源。汲取湖湘文化治理智慧,延續歷史文化基因,萃取湖湘文化精華,定能為服務“國之大者”“省之大計”提供思想源泉和不竭動力。
貳實事求是——厚重的革命文化
湘籍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革命實踐和湖南歷史文化,在探尋國家出路、追求科學真理、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革命實踐中,創造出以“實事求是”為精神內核的厚重革命文化。她是點燃中國革命的文化火種,是新時代“發揚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時代新風新貌”的重要文化源泉。
一、革命文化的湖湘豐碑
標志性的革命人物、革命理論和革命事件,是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的獨特標識,見證了中國革命歷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勁精神動力。
(一)偉大領袖領導革命全局
湖南革命文化的靈魂人物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帶領人民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毛澤東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具體實際之“的”,同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結合中國革命斗爭實踐,創立了以“實事求是”為出發點、根本點的毛澤東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他帶領人民鍛造了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是最早一批建立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參加了黨的一大會議,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領導紅軍和根據地黨的建設,是黨的建設理論的奠基人,第一次科學闡明了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揭示了黨的建設的基本規律,為加強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他帶領中國人民贏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屢遭侵略的歷史,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他帶領人民締造了戰無不勝的新型人民軍隊。毛澤東最早提出并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開啟武裝革命的新征程。秋收起義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在革命戰爭中,系統提出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戰爭的一系列戰略戰術,為人民軍隊打敗國內外異常兇惡的敵人、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根本指引。
(二)革命英烈推進革命征程
革命先驅點燃革命思想星火。蔡和森、李達、鄧中夏、何叔衡等賡續民主革命先烈遺志,傳播和創新革命理論,投身建黨實踐,成為中國革命偉大先驅。工農運動領袖點燃中國革命烈火。劉少奇、郭亮、李立三等領導轟動全國的安源大罷工、粵漢鐵路大罷工,將中國工農運動推向高潮,使湖南成為大革命時期工農運動的中心。軍事將領點燃武裝斗爭戰火。賀龍、彭德懷、羅榮桓等以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中國革命最終勝利建立卓越功勛。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少將以上將領1614人,湖南達202人,其中元帥3人、大將6人、上將19人。楊開慧、左權、陳樹湘、夏明翰等革命英烈,為理想不惜犧牲生命,成為中國革命的英雄楷模。中共黨史“雙百人物”湖南籍26人,居全國第一。
(三)思想燈塔照亮革命道路
近現代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最終失敗。湘籍先進分子在艱辛探索和反復比較中找到真理光源——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李達、何叔衡等革命者利用報刊、學會、書社、學校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劉少奇、林伯渠、蔡和森等留學青年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至國內,打開思想閘門。湘籍革命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研究增強了真理光輝。李達初步闡釋社會主義科學內涵、歷史必然性和最終目的。毛澤東、蔡和森等積極參與關于社會主義的論辯,旗幟鮮明地主張“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湘籍革命者在革命實踐中豐富真理光譜。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論黨》等著作中,詳細闡述理論建設和黨性修養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性,提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基本思路,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四)先進實踐鑄就革命偉績
湖南率先發出“建黨先聲”。1918年,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湖湘青年,立志“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改造中國與世界”,成立新民學會。1920年,蔡和森主張“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成為最早系統宣傳建黨學說的人。同年,長沙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大力推進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黨的一大召開前,中共早期組織有50多名成員,湘籍達20多名。湖南率先打出黨的旗幟。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時主張,“只有共產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秋收起義成為首次打出共產黨旗子的武裝斗爭,旗幟鮮明地張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確立了武裝革命的人民性。這支革命隊伍也成為紅軍早期捍衛人民利益的軍事主力。湖南率先拉開實現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序幕。1934年的“通道轉兵”,開啟了長征和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事實上確立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核心地位,成為我們黨遵循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重要轉折點。湖南成為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先鋒。1939年至1942年,長沙會戰殲滅日軍11萬人,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圖謀,成為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首開勝利的重要戰役。1949年8月,湖南正式宣布和平解放,避免了大規模戰斗,為解放軍南下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全國解放進程,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湖南建設的偉大篇章。
二、革命文化的湖湘特質
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中國革命文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其獨特之處。
(一)向大本大源處探討的求真性
湖南革命文化自形成之初,就表現出同陳舊秩序抗爭到底,探尋真理重構新秩序的堅定決心。青年毛澤東主張“以大本大源為號召”,批判地繼承、吸納、改造東西方思想,“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馬克思主義在湖南早期傳播時,毛澤東編輯《湘江評論》,領導文化書社、新民學會同各種反對和錯誤理解社會主義的思想作斗爭,科學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內涵。在革命實踐中,毛澤東同黨內錯誤思想作斗爭,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湖南革命文化注入不竭動力。
(二)喚起工農千百萬的人民性
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革命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湖南革命文化的突出特征。人民是革命的主體?!叭嗣?,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湖南革命文化對傳統文化的重大改造,就是變精英史觀為人民史觀,突出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革命為了人民。人民至上是革命文化的核心要義。毛澤東強調:“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眲⑸倨嬷赋觯骸肮伯a黨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备锩罱K目的是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權。革命依靠人民。1928年,中央致信湖南省委:“應當努力去領導農民的群眾斗爭?!?934年,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彭德懷認為:“革命是千千萬萬群眾的事業,離開群眾,革命就無從談起。”緊緊依靠人民是湖南革命文化孕育出的重要革命方法,是中國革命最終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爭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薄拔逅倪\動”爆發伊始,毛澤東、何叔衡等領導“驅張運動”,與封建軍閥展開激烈斗爭,最終取得勝利,成為全國反抗封建軍閥的楷模。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湖南的工農運動風起云涌,將全國工農革命推向高潮。毛澤東深入調研湖南農民運動,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極大地推動了湖南乃至全國農民運動的發展。大革命失敗后,秋收起義、湘南起義、桑植起義、平江起義等武裝斗爭此起彼伏,掀起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的洶涌浪潮。據統計,1927年至1949年犧牲的湖南革命烈士20多萬人,有名可查的超過15萬人,毛澤東6位親人為國捐軀、賀龍80多位族人獻身革命,集中體現了湖南革命文化的斗爭精神。斗爭性是湖南革命文化的鮮明特征。
三、革命文化的生成邏輯
湖南革命文化異軍突起絕非偶然。社會矛盾激化,馬克思主義傳播,革命進程屢遭挫折,共同推動湖南革命文化蓬勃發展。
(一)社會矛盾激化催生湖南革命思想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剝削中國人民,湖南工農大眾在內憂外患中陷入更深的貧困。這為革命思想的傳播提供了土壤,為革命文化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湘籍革命家深刻認識到,必須通過革命實現社會性質的徹底轉變,才能把勞苦大眾解放出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南工農大眾革命意識逐漸覺醒,成為革命的主體力量。1927年,湖南省農民協會會員達600多萬人,占全國60%以上,領導群眾1000多萬人,超過全省農民總數一半。1923年底,湖南省工團聯合會有32個工人組織,會員4萬余人。
(二)馬克思主義傳播激蕩湖南血性擔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是“根”與“魂”,是革命文化形成發展的基石。湘籍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批判性地繼承和改造歷史文化。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苯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洗禮,湖湘文化“實事求是”的思想觀念躍遷發展為黨的思想路線;“性氣合一”的心性學說蛻變為黨性修養理論;“經世致用”的實踐理性升華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偉大理想。
(三)民主革命挫折鍛造湖南自主精神
近現代湖南是新知識新思想傳播與研究的重鎮。湖南先進分子向西方學習,提出的救國方案最終都失敗??鄲炨葆逯H,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積極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領導工農運動,掀起民主革命浪潮。馬日事變,使湖南工農運動陷入低潮,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沒有革命武裝力量,革命無法成功,但照搬蘇聯經驗進攻中心城市,無法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對此進行深刻反思,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革命新道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革命再次遭遇嚴重挫折。在最危急時刻,毛澤東以卓越的政治、軍事智慧,領導中國共產黨走上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正確道路,以一系列重大決策和行動,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四、革命文化的精神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不斷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和水平,確保改革開放正確方向?!鄙羁贪盐蘸裰氐母锩幕臅r代價值,是傳承弘揚紅色基因的重要基礎。
(一)中華文化現代轉型的文化先鋒
湖湘文化在中華文化現代轉型中屢開風氣之先,勇擔歷史重任,并在同馬克思主義的深度結合中,完成了革命性突破和轉變,成為推動中國革命勝利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力量。湖南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努力破解革命文化密鑰,以“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肩負中華文化現代轉型重任,以“思變求新”的創新精神探索文化發展新路,以“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用革命文化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范本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創立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站在新的歷史時期,以“兩個結合”為指導,充分汲取湖南革命文化蘊含的理論與實踐智慧,定能助推不斷解答新時代新課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
(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支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這一重大論斷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相互交融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頭并進的發展規律。在新的歷史時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努力探尋湖湘革命文化的發展規律,深入領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勇于斗爭、實事求是”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讓湖湘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蘊,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和精神動力。
叁守正創新——活躍的現代文化
湖湘大地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是現代文化生長的肥沃土壤,滋養著現代文化的種子。湖湘文化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湖湘歷史文脈,推動現代文化繁榮活躍。
一、現代文化的湖南范本
(一)百花齊放的藝術文化
“文學湘軍”群星璀璨,為中國當代文學留下厚重印記。沈從文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丁玲、周立波開拓革命現實主義,韓少功引領“尋根文學”,湯素蘭在兒童文學領域久負盛名,網絡文學雄踞全國第一方陣。藝術演繹精彩紛呈,《瀏陽河》《劉海砍樵》等經典曲目經久不衰,花鼓戲、湘劇等傳統戲劇巧融現代元素,為古老的故事披上絢麗新衣;李谷一、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閃耀中國樂壇;譚盾音樂創作架設中西文化橋梁?!兑荒睢ば磷穳簟啡诤暇﹦∨c全息投影復活漢代傳奇,《最憶韶山沖》《恰同學少年》沉浸式演繹紅色史詩。長沙憑借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生態,榮膺“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東亞文化之都”。
(二)百煉成鋼的科技文化
湖南“投資于人”,優秀人才紛至沓來,長沙人才發展生態指數位居全國前十。湖南創造了以北斗導航為代表的“中國高度”、以超高速軌道列車為代表的“中國速度”、以“海牛Ⅱ號”深海鉆機為代表的“中國深度”、以“京華號”超大直徑盾構機為代表的“中國硬度”,“天河”系列運算速度領先全球,全球首臺“視頻超算”落地湖南。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步履鏗鏘,86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如繁星點點照亮科技發展的天空,5家工程機械制造商躋身全球50強,躍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榜第三十二位、科研城市第二十三位。
(三)百舸爭流的產業文化
先進制造異軍突起。長沙工程機械、株洲軌道交通裝備、長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株洲中小航空發動機、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等五個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文化園區蓬勃興盛。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天心文化產業園、昭山文化產業園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電視湘軍”“出版湘軍”領航業界。中南傳媒、芒果超媒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湖南廣電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乘風破浪的姐姐》引領潮流,長沙廣電電視劇《雍正王朝》《恰同學少年》收視長紅,中廣天擇文化節目《朗讀者》熱播央視一套,紀錄片《守護解放西》全網觀看15億人次,湖南文化聲韻響徹世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跋孀痔枴痹瓌搫勇l行全球,擁有國內首家專業卡通衛星頻道“金鷹卡通”、中國動漫第一股“拓維信息”;數字文博大平臺“山?!盇pp讓文物“活”起來,萬興科技“天幕”大模型依據故事梗概就能生成精彩視頻節目。
(四)百態千姿的消費文化
文化旅游融合,繪就迷人畫卷,拉動文旅消費。長沙、岳陽、永州、鳳凰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張家界、崀山是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2024年超7億人次游覽湖南山川,旅游收入突破萬億元大關,文旅業成為全省第四個萬億元產業;其中入境游人數增長1.88倍,實現總花費16億美元,同比增長4.57倍。借助新媒體翅膀,湖南消費文化成功破圈,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4%,比全國高1.9個百分點。網紅長沙擁有五一商圈等4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連續3年閃耀“中國城市夜經濟影響力十強城市”榜單,入選“全球100目的地”,穩居假日旅游“全國十大熱門城市”行列。
二、現代文化的活躍氣質
湖南現代文化的活躍,與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個性氣質密不可分,她根植于歷史傳統,在現代轉型中煥發生機,持續為現代文明提供“湖南解法”,形成了兼具地域性與時代性的精神氣象。其核心精髓在于:將歷史的“重”轉化為創新的“輕”,讓地域的“小”裂變為文明的“大”。
(一)活色生香的煙火氣
湖湘文化的煙火氣,是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愿景,與市井文化和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長沙以其獨特的城市魅力迅速崛起為網紅城市的“頂流”,連續17年蟬聯“最具幸福感城市”;五一商圈憑借濃厚的煙火氣息和獨特的消費體驗,成為熱門“打卡”地;茶顏悅色、文和友等80余個網紅品牌火速出圈,形成了文化消費新場景。長沙的“夜”多姿多態,夜游、夜娛、夜食、夜展等夜間品牌矩陣,展現出濃郁的湖湘文化風味。長沙夜間消費占比超過60%,位居全國前列。
(二)活力四射的青春氣
湖湘文化正以青春為密鑰完成時代解碼,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有為青年。湖南衛視猶如一座永不停播的青春燈塔,將“青春中國”的波長調頻至Z世代的心跳節拍。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確,通過政策創新、文化重構和服務升級,系統性打造青年成長生態,“受年輕人喜歡”“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成為湖湘文化新特征。長沙已化作巨型青春磁場,開放包容的網紅城市涌動著創業市集、國潮實驗室、數字藝術公園等多元生態,青年人口占比逾三成的數據背后,是湖湘精神在數字時代的絢麗綻放。
(三)活水流長的書卷氣
湖湘文化的書卷氣,來源于文化教育事業的興盛。湖南書院文化發展繁盛,文創人才匯聚,書香氛圍濃厚。湖南現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53所。3所985高校坐落長沙、位列全國第三;四大名校在基礎教育領域歷史積淀深厚,辦學成就突出,是湖南乃至全國知名的教育標桿;24小時不打烊的網紅書店和公共圖書館,躍動著無數求知的身影,歷史典籍正被轉譯成元宇宙的符碼,傳統書卷氣與數字墨水在云端共舞,繪就一幅書香氤氳的文化教育新圖景。
(四)活靈活現的豁達氣
湖南現代文化的豁達氣韻,是湖南人特有的率性和通透?!袄辈慌?、困不塌”的湖南人,老茶館里拍桌論世,方言俚語如剁椒般嗆辣,恩怨情仇卻常消融于一鍋滾燙的麻辣燙。當代湖南人將這份氣度熔鑄于現代精神:既有“死磕”韌勁,又能快速“轉舵”,在時代浪潮中擁抱新機遇、征服新挑戰。“微信之父”張小龍堅持免費郵箱研發更新14年,2011年轉而主導研發微信;三一、中聯等長沙工程機械企業20年致力液壓技術突破,2020年卻一致集體“轉舵”電動化、智能化,使長沙成為全球擁有5家工程機械50強企業的城市。
三、現代文化的發展緣由
現代文化的蓬勃氣象,深植于三湘大地“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精神基因,得益于“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文化自覺,孕育于改革開放浪潮中多元文明的碰撞交融,成長于數字文明時代智能技術的范式重構。
(一)文化基因賡續
湖湘文化的現代蛻變,實為千年文脈在數字時代的創意解碼?!冻o》的浪漫基因,經《聲生不息》化作青春光影的狂歡;王夫之的“經世致用”,與文和友的霓虹招牌混搭出數字時代的煙火美學;岳麓書院的治學傳統,在馬欄山蛻變為“文化+科技”的跨界實驗。更有趣的是基因的裂變新生:屈原的《九歌》幻化成Z世代剪刀手的鬼畜混剪,在B站上演著古今對話;湘繡的指尖絕技,借力數字孿生技術,在元宇宙綻放為流動的非遺圖騰。這種傳承,是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共融,在文化自覺中編織出既深扎故土、又漫游星際的湖湘氣質。
(二)文化湘軍引領
文化湘軍的崛起,形成了現代文化生產的地域典范。湖南廣電破繭重生,“乘風破浪”的旋律席卷全球,演繹文化軟實力的當代敘事。出版湘軍將魏源《海國圖志》編譯為微傳播“輕騎兵”,在中南傳媒的“一帶一路”版圖上解碼文明對話。《出海記·走進非洲》《湖湘一萬年》好評如潮,湖南日報媒體融合步履鏗鏘。馬欄山的4K修復術讓《雷鋒》與瑪雅文明跨時空共振,芒果TV算法將湖湘基因轉譯為Z世代的社交圖譜。左手握緊意識形態舵盤,右手揚起市場機制風帆,守正創新為地域文化轉型寫下傳媒傳奇。
(三)三湘兒女共創
7000多萬人共同編織的湖湘新文化,正在打破精英敘事的玻璃穹頂。文和友將老街煙火淬煉成賽博江湖,抖音里的“塑普”挑戰讓方言變身潮流暗號。工人直播展示工作場景,漁民直播洞庭湖生活,工業、農業文化直入大眾視野。湘繡技藝與數字技術融合,開辟非遺傳承新路徑。馬欄山視頻文創園的創作者經濟模式,讓外賣員的日常見聞成為短視頻素材來源。大學生用AI研究古代文獻,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技術的碰撞中實現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全民參與的文化生產,最終形成扎根現實、擁抱創新的現代文化生態。
(四)文化科技驅動
科技與文化的化學反應,正在重構湖湘文化形態。芒果TV“光芒”算法將岳麓書院典籍轉化為青年社交符號,實現文化資本的數字化流轉;湖南衛視數字人“小漾”融合花鼓戲與AI技術,開創虛實交融的文化新形態。創新驅動超越行業界限,推動“科技文化化”與“文化科技化”的雙向運動:三一重工將機械運行數據編碼為工業美學符號,“知了青年”通過數字煥活技術再現浯溪碑林歷代摩崖石刻的風采,科技從文化載體躍升為創造主體,熔鑄出具有未來感的湖湘文化新樣態。
(五)改革開放賦能
湖南率先破冰“事轉企”改革,湖南廣電以市場機制孕育《超級女聲》等國民IP,演繹文化生產的破圈邏輯。制度紅利迸發新動能:馬欄山借自貿區東風打造“文化科技”生態圈,中非博覽會讓千年商埠躍升為國際文化樞紐,瀏陽煙花在巴黎奧運會夜空繪出東方詩學光譜。更深層的變革在于市場倒逼文化覺醒——從醴陵釉下五彩瓷的NFT(不可替代代幣)重生到后湖藝術區的鏈上確權,傳統技藝與數字法則在改革熔爐中重構價值。這場賦能本質是三重奏:制度破壁釋放生產力,市場活水激活創造力,全球鏈接拓寬輻射力,讓湖湘文化不斷生發時代新枝。
四、中華文明的湖南使命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未來需要推動構建湖南文化發展新高地,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注入新的文化動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新的文化滋養。
(一)描繪面向民族的“文化圖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湖湘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保持恢宏格局與開放胸懷,在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鑒和吸納,在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不斷彰顯新的活力,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深厚底蘊。面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湖南立足文化高質量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和價值觀念,樹立在“高原”上攀“高峰”的遠大志向,高質量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高標準提供文化服務與產品,使中華文明之花更加璀璨奪目。
(二)形塑面向大眾的“文化樣本”
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必須為人民服務,高揚人民性始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鮮明底色。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級,普通群眾從臺下走到臺上、從幕后走到臺前,從文藝作品的接受者、欣賞者變成創作者、評價者,“新大眾文化”蓬勃發展。湖南形塑面向大眾的文化,需要鼓勵大眾積極參與文化創新創造,需要推出更多更好的大眾文化產品,需要扎根生活與人民群眾思想共鳴、情感共鳴,實現文化成果、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大眾共創共享。
(三)建設面向世界的“文化樞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薄白呦蚴澜纭痹缫芽淘诤先说幕蛑?。湖南發揮世界媒體藝術之都、中非經貿博覽會等平臺作用,強化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湖湘文化與故事走向世界;加強政策支持,培育壯大文化企業,打造優秀文化產品,優化文化出海生態;搶抓文化傳播機遇,做好對外傳播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打破文化隔閡、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創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湖南模式”,讓中華文化“出海”又“出彩”。
(四)打造面向未來的“文化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蔽幕瘎撔乱I未來。面對全球化浪潮和科技飛速發展,站上新的歷史起點,湖湘文化瞭望未來,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需進一步答好兩道“融合命題”: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文化發展賦能,催生文化新質生產力,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勝勢;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催生數字文旅新業態,為湖南文化發展注入澎湃新動能,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邁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焙衔乃噭撟鞣睒s、文創場景多元、文化產業興旺,充分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湘人氣度。湖南正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推動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