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縣北山鎮北誠塑膠制品就業幫扶車間。
隆回縣巖口鋪易地搬遷安置點就業幫扶車間。
邵陽縣梅溪安置小區內的鑫達燈籠加工廠,工作人員正在制作燈籠。
鄭丹枚楊昌泉蔣岳峰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新邵縣潭府鄉水口村易地搬遷安置區已傳出歡快的縫紉機聲。脫貧戶石桃平指尖翻飛間,防水雙肩包的縫合線如蝴蝶般起舞。“現在每月能掙6000元,既能送孩子讀大學,又能照顧患病的老母親。”她輕撫著成品上的邵陽箱包產業標識,眼角的笑紋里盛滿希望。
2024年,邵陽市始終堅持將就業幫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核心抓手,狠抓責任落實、強化工作保障、提升工作質效,圍繞脫貧人口就近就業需求,建設就業幫扶車間1234家,吸納4.94萬人就業,其中脫貧人口就業1.32萬人,建設數量和吸納脫貧人口就業居全省前列。
如今,這個承載著4萬多群眾就業夢想的幫扶車間網絡,正在雪峰山下編織著鄉村全面振興的幸福圖景。
機制創新聚合力
三級聯動強根基
在新邵縣潭府鄉水口村飛翔皮具公司車間,智能化裁床正將皮革精準切割。這家由邵商黃福球返鄉創辦的企業,用“樓上安居、樓下樂業”的巧思,讓300多個家庭實現“帶娃顧老不離鄉,月入四千有保障”。政府服務專班為其量身定制“成長套餐”:人社部門組織縫紉技能培訓,住建部門三個月完成標準廠房改造,供電公司48小時解決變壓器擴容。如今企業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73名脫貧群眾在這里成長為技術骨干。
這樣的蛻變故事在邵陽1223個幫扶車間不斷上演。邵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幫扶車間建設,構建“頂格推進+立體保障”工作機制,形成市、縣、鄉協同發力的新格局。
市委書記嚴華、市長程蓓既掛帥又出征,多次通過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等形式專題調度、督辦,并深入幫扶車間一線“把脈問診”,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分管市領導每季聽取幫扶車間建設情況匯報,及時會商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始終堅持全市工作“一盤棋”的思想,借助工作聯席會、專題調度會等形式,建立人社、發改、財政、農業農村、資規、住建等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實行工作季調度,分析研判有關情況,建立問題臺賬,明確整改要求,壓實部門責任,狠抓工作推進。
同時,建立市縣鄉三級聯動機制,切實發揮各縣市區主體責任,為每個幫扶車間成立一個服務工作專班,明確一名聯絡員,動態開展“送解優”活動,累計為車間解決用工短缺、物流不暢等難題1000余個,讓“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成為新常態。
特色發展優路徑
多元模式激活力
走進新邵縣四杰竹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竹香與機器轟鳴交織成綠色發展的交響曲。返鄉能人石紅衛打造的“南竹經濟圈”,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盤活竹林資源創收,讓47公里竹林道成為4萬畝竹海的財富通道。農戶陳建國算著增收賬:“自家20畝竹林年收入超3萬元,農閑時在車間削竹片,又能多掙2萬多。”企業研發的竹制餐具遠銷海外,年消耗竹材12.7萬噸,帶動萬名群眾吃上“生態飯”。
依托百萬邵商、勞動力資源充足、農特產品豐富、小五金、中藥材、竹木、箱包等輕工產業集聚的邵陽本土優勢,邵陽市通過園區引領、商會參與、幫扶單位協同、地企共建等方式,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產業,兼顧地方特色資源優勢,采取“企業+車間+集體+農戶”“電商+幫扶車間”等多種模式,推動幫扶車間多樣化、多元化發展。目前,全市現安置脫貧人口100人以上的104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實現就業幫扶車間全覆蓋,全市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1.59萬余人。
同時,邵陽市推行政企協同“三免兩補”政策,整合部門政策、資金優勢,認真落實“兩補”政策,加大對就業幫扶車間用地、用電、用水等硬件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對初期入駐易地安置點的幫扶車間實行“三免”政策,全市累計落實各類補貼資金1.09億元,助力車間輕裝上陣。
三維底線筑屏障
可持續發展提質效
在隆回縣恒祥箱包車間,電子工牌實時記錄著脫貧戶李春華的工時數據,車間大屏動態更新著產量、能耗等18項指標。“通過人社一體化平臺,我們實現了‘一人一碼’精準識別、‘一企一檔’動態管理。”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依托省平臺,邵陽市通過數據采集精準化、項目管理動態化、系統應用科學化,實現身份核驗、過程跟蹤、政策落實“三個到位”;聯通鄉村振興、民政、殘聯等部門數據,實現車間數據實時更新、布局動態調整。目前,累計開展車間數據核查12次,實現12個縣市區全覆蓋。
為確保安全生產,邵陽市壓實屬地、部門、企業三方安全生產責任,建立消防設施、用電安全、機械操作等關鍵環節的動態隱患排查機制,推行網格化監管模式,配好專職安全員;創新開展‘培訓+演練’工作模式,重點強化弱勢群體逃生自救能力,確保全年安全生產零事故。所有幫扶車間均實現了人身意外險或者工傷保險覆蓋。
同時,邵陽市嚴把“環保關”,車間企業在開工建設期間,將環保要求放在最前沿的位置,只有經過環保等部門把關后才能建設;嚴把“生產關”,推動幫扶車間轉型升級,將“無污染、低能耗”作為車間建設基礎條件,強化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組織員工參與垃圾分類、節能降耗實踐,聯動生態環境部門開展專項督導;探索構建“車間+農戶”資源循環鏈,實現生態效益與就業增收雙贏。
從雪峰山麓到資江河畔,目前,全市1223個就業幫扶車間如同鑲嵌在綠水青山間的明珠,照亮了數萬群眾的幸福生活。這場以機制革新為引擎、以產業振興為抓手的生動實踐,正書寫著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邵陽答卷。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