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灌區。(資料圖片)通訊員
攝制圖/劉也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奉永成通訊員翟文峰黃冰妍
春天的三湘灌區萬象“耕”新。田渠相能,自流灌溉,早稻秧苗移栽到大田后,正茁壯成長。
近年來,湖南通過持續加強灌區建設,構建從源頭到田間地頭的高標準灌溉體系,為全省糧食生產提供堅實的水支撐。通過改革創新,現代化、智能化灌溉改造,全省多個大中型灌區“上新”,讓有限的水灌到了更多的田。去年,全省612個大中型灌區以60%左右的耕地灌溉面積生產了75%的糧食,為糧食生產奪豐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管并重,老舊灌區煥新顏
4月15日,歐陽海灌區右總干渠閘門徐徐開啟,清澈的水流滋潤廣闊的田野。此次開閘后,歐陽海灌區右總干渠閘門將一直開啟到9月底,源源不斷地為灌區提供灌溉水源。
有收無收在于水。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構建從源頭到田間地頭的高標準灌溉體系,全面提升灌區灌溉能力,一批老舊灌區新顏煥發。
酒埠江灌區開展干渠防滲襯砌、渠道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新增節水能力1090萬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770萬公斤。鐵山灌區通過“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建設,有效增加節水能力3280萬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積9.28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100萬公斤。“十四五”期間,全省實施了165個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680萬畝。
今年,省水利廳印發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大中型灌區建設和管護,科學確定建設內容,加快構建從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間末端的高標準灌溉工程體系。
針對群眾呼聲強烈的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專項行動,逐步實現了“蓄得住水、灌得了田、上得了山”的目標。截至去年底,全省通過小農水行動累計完成清淤整治山塘5.37萬處,暢通“中梗阻”渠道4688公里,提升山上經濟作物灌溉水源保障能力123萬畝。
大中型灌區不僅要建得好,還要管得好、用得好。我省通過推行標準化管理灌區創建,提升灌區灌溉能力。目前,已累計創建84處標準化管理灌區,韶山灌區被評為水利部標準化管理灌區。
節水增效,用好每一滴水
農業灌溉用水一直是用水“大戶”,我省加快建立健全節水增效五項制度體系,用最少的水盡可能灌到最多的地。
春耕時節,位于長沙縣春華鎮的省灌溉試驗中心站,“智慧大腦”正高速運轉。該試驗中心站是我省農業灌溉用水的“數據庫”,為全省夯實農業節水基礎提供數據支撐。
“因地理和氣候條件不同,農業灌溉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試驗中心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試驗中心選取水稻、蔬菜等作物開展需耗水規律、灌溉用水定額等試驗,提出適宜的節水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額,為全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提供數據支撐。
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目前全省已完成4376萬畝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大力推廣長沙縣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灌區投融資改革相結合模式,新增郴州市長河灌區等15處試點,將通過水費收取、水權交易、特許經營、政府專項債、銀行貸款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用于現代化灌區建設和運維,為大中型灌區引來更多“活水”。
節水增效,用好每一滴水。我省通過重新修訂《用水定額》,夯實農業用水管理基礎。開展計量設施專項建設,灌區主取水口和2000畝以上干支斗渠口計量設施實現全覆蓋。按照“宜渠則渠、宜管則管”原則,因地制宜推行管道灌溉。去年,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69,較2023年提高0.009。
智能管水,條條都是“智慧渠”
近年來,我省大力開展灌區工程數字孿生建設,通過信息化手段預測灌區需水、科學放水、精準灌溉,避免大水漫灌。
4月21日,桃花江灌區放水保春耕。灌區工作人員通過數字孿生平臺,借助“供用調”三維模型,點擊操作按鈕即可實現灌溉水量精準預測與閘門精準控制。“以前是漫灌,現在是精準滴灌。”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預測數據控制閘門開啟高度和時長實現精準滴灌。春灌期間,通過智能分析作物需水和水庫供水狀況,動態調整供水方案,累計減少渠道棄水500萬立方米。
西湖灌區依托智慧水利平臺,實時監測洞庭湖水位及土壤墑情,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供需缺口。在枯水期,灌區采取”內江保水、外江引水、泵站提水”方式,利用垸內水系進行反季節蓄水,儲備應急水源4800萬立方米,有力保證春灌用水需求。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