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煙協同,鄉村產業發展的“金色密碼”
——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推廣“五共”模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位于常德的綜合利用烘烤工場與育苗工場。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煙辦與縣煙草局聯合驗收高標準農田建設。
位于衡南縣茶市鎮怡海村的“同航”煙稻數字公園。
新寧縣安山鄉車頭糧煙融合發展綜合體,田間運行的軌道運輸機。
永州周家壩煙區綜合體航拍。
位于寧鄉市喻家坳的金醇煙葉生產專業合作社,在煙葉育苗大棚空檔期時種植哈密瓜、西瓜等高附加值果蔬。
株洲茶陵煙葉育苗大棚在育水稻秧。
郴州嘉禾占地1萬余畝的“普滿糧煙現代農業產業園”助力鄉村振興。
張家界煙區加強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本版圖片均由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提供
楊坤明蕓滕夢瑤曹嫻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
湖南是農業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著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守護“大國糧倉”,推進“金葉惠農”,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主動融入重農抓糧大局,認真落實國家煙草專賣局“以煙穩糧、以煙促糧”的工作要求,大力推廣煙田共建、設施共享、主體共培、技術共構、產業共融的“五共”糧煙協同發展模式,形成種糧保安全、種煙增收益、多元促增收的良性發展格局。
2024年,湖南的水稻、煙葉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一位、第三位。金葉田里稻花香,全省糧煙輪作111萬畝,煙區每畝種糧增收1500元,守住了“糧袋子”,穩固了“金葉子”,充盈了“錢袋子”。
春忙時節,我們一起走進湖湘沃野的田間地頭,探尋糧煙協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金色密碼”。
“金扁擔挑兩頭”——
政策引領,糧煙協同站上新起點
春分過后,煙葉移栽陸續結束,煙田逐漸披上新綠,茶陵縣腰陂鎮芙沖村生機盎然。“等煙葉采收后,就會種水稻,這樣輪著種,產量更高,質量也更好。”芙沖村黨總支書記劉云華站在田埂旁說。
一季煙葉一季稻,讓土地利用“無縫銜接”,還能改善土壤耕作環境。“前茬種煙葉施了有機肥,等后茬種水稻的時候,土地養分足足的。稻煙的水旱輪作可以改善土壤結構,交替種植還能減少病蟲害。”劉云華說,去年芙沖村2421畝水田全部采取煙稻輪作模式,每畝純利潤超過3000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茶陵煙草和當地農業部門取土壤樣品檢測,煙稻輪作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0.5至1個百分點,具有“以田養田”的生態效果。
一地兩用,一年兩收,越來越多農民嘗到甜頭。茶陵縣發展了2個“煙葉+優質稻”協同發展產業綜合體,2024年綜合體內規模戶數192戶,其中157戶種植晚稻,實現戶均種糧收入8萬元以上。
湖南是全國重要烤煙產區之一。省政府將基本煙田保護納入《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煙葉產業被列入全省種植業特色產業規劃,基本煙田保護、新型主體培育、煙草農機補貼等一攬子政策措施持續完善。
今年,湖南高位推動糧煙協同發展,政策體系再度升級。發展稻煙種植模式、打造糧煙雙優復合產業帶,首次寫入省委一號文件,作為建設更高水平“洞庭糧倉”、發展縣域富民產業的重要舉措。
“此次省委一號文件的部署,是對過往政策實踐的經驗集成,更是推動產業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全新起點,充分彰顯了省委、省政府對糧煙協同發展戰略價值的深度認可,為我們深入推進‘保糧食安全’與‘促農民增收’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實踐路徑。”湖南省局(公司)煙葉處處長彭曙光表示。
糧煙協同,煙田共建是關鍵,農田宜煙也宜稻。近年來,湖南省局(公司)參與制定湖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地方標準,采取表土剝離再回填、合理布局水利設施等措施,統籌兼顧煙葉和水稻的種植需求。目前,政企攜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92.87萬畝,夯實了糧煙產業發展根基。
邵陽縣金稱市鎮的金馬糧煙融合發展綜合體,千畝煙田錯落有致,一壟壟煙葉隨風招展。
這里過去多是“巴掌田”“零星地”,經由當地煙草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通力合作,大力推進土地集中流轉、煙田高標準建設,近年變成了“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澇能排、旱能灌、機能耕、物能運”的高標準良田。
“煙稻輪作是‘金扁擔挑兩頭’,去年一畝田里,烤煙收了300多斤,晚稻又打了1000多斤。今年也會是個豐收年!”煙農陳伍軍輕撫煙苗,滿懷憧憬。
邵陽市將煙稻輪作區優先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提升范圍和國家新一輪建設規劃;郴州市在省內最早開始煙稻輪作探索,如今全市超46萬畝土地開展煙稻輪作;常德市的基本煙田保護區與糧食生產功能區實現100%重疊,去年煙區畝產晚稻1100斤以上,較非煙區晚稻產量高10%左右……在湖南省局(公司)帶領下,各煙區因地制宜創新舉措,進一步激發糧田煙地的生產潛能,實現煙稻生產質量和效益雙提升。
“硬核支撐”——
資源共享,激活降本增收新引擎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煙融合發展,既要政策發力,也要科技給力。
進入4月,氣溫日益升高。在瀏陽市淳口鎮鴨頭村百畝連片的煙田里,一個個安裝了性誘劑的誘捕器筑起一道綠色屏障,守護著煙苗茁壯生長。
“你們看,這片煙田使用我們研發的煙稻兩用誘捕器,不僅可以誘捕煙葉害蟲,換裝誘芯后,還可以誘捕二化螟等水稻害蟲。下個月,我們還會在煙田投放赤眼蜂,既防煙青蟲,也防稻縱卷葉螟。”湖南省煙草科學研究所劉天波博士介紹。
近年來,湖南省局(公司)依托行業技術和研發優勢,開展煙稻融合綠色防控技術研究,篩選了防控煙稻病蟲害共用的天敵昆蟲和生防菌劑,研制出煙稻共用的性誘劑、天敵引誘劑和迷向劑,累計建立18萬畝示范區,助力提升糧煙質量安全和煙區生態保護。
糧煙一體,加強技術共構。湖南煙區攜手農業科研院所選育早熟水稻品種,明確煙葉、晚稻最佳移栽期,有效解決煙稻輪作茬口矛盾;制定實施一系列地方標準,大力推廣粉壟深耕、生物有機肥、綠肥秸稈還田等技術,為煙稻優質生產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在湘西山區,永順縣塔臥鎮的煙葉育苗大棚里,實時溫濕度自動監測設備如同24小時在崗的“電子管家”,讓育苗管理員能夠遠程掌握每一株幼苗的“冷暖”,有效降低因溫濕度管控疏忽而導致的燒苗、病苗等風險。
這個春天,湖南煙區躍動著科技興農的脈動。北斗導航拖拉機在土地上勻速作業,植保無人機掠過農田精準噴藥;從智慧煙田到一站式服務,一部手機“裝下”田間大小事。
裝備“跨界”,加快設施共享。圍繞糧煙產業發展,各地千方百計拓展煙基設施用途,各類生產要素科學配置、充分流動、高效利用。
“一個人、一臺植保無人機,一天就能完成100畝田地的病蟲害防治。”在常寧市西嶺鎮平安村煙稻生產示范基地,飛手李保云介紹,過去煙田和稻田的農機各用各的,自從煙草部門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開展全程機械化農機裝備選型,組織設施農機共用,共同培養飛手、農機手,無人機、拖拉機等通用型農機成了煙稻輪作區生產的重要幫手。
“以前曬谷到處找空地,最怕突然變天下雨。現在把谷子送到烤煙房,設定溫度,一鍵啟動,兩三天就搞定了。”桂陽縣方元鎮長汾村村民李祖國說。當地利用1.25萬余座處于空閑期的烤煙房開展稻谷烘干服務,解決了稻谷收割期間水分偏多、易霉變、用工多等難題,確保顆粒歸倉。
育苗大棚冬季育煙苗,春夏秋季育水稻秧、蔬菜苗,成為不停產的“四季車間”;密集烤房烤香了煙葉,也烘干了稻米、大棗、黃花菜等農產品,成為不空閑的“聚寶盆”;翻耕、起壟、植保,農機上半年在煙田里作業,下半年在稻田中馳騁,成為不停歇的“鐵馬”……煙區的設施共享打破“時間差”,實現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倉多儲、一機多能,為糧煙產業降本提質增效提供了“硬核支撐”。
“四季生金”——
多元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業態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興旺。湖南煙區以煙葉產業為紐帶,以產業綜合體為平臺,依托地方特色資源,發展“煙葉+多元產業”,持續釋放煙葉產業聯農帶農、強農富農的新動能。
在永州江永縣,當地以大壩洞煙區產業綜合體為載體,建立村委會、合作社、農民等多種主體融合的資源資產利用和產業發展平臺,推行“烤煙+水稻”“烤煙+芥菜”“烤煙+萵筍”種植模式,發展多元化農業產業體系。“有了煙區綜合體以后,烤煙收入很穩定,萵筍也不愁賣。一年下來,一畝地的煙和菜能賣8000多元。”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村民蔣蘭英高興地說。
郴州嘉禾縣打造的普滿糧煙協同產業綜合體,占地1萬余畝,形成了合作社、三匯生態農莊、大米加工廠等多種生產經營、收益分配機制,帶動周邊農戶獲得土地流轉金、入社分紅、務工工資等收益。
在長沙、衡陽、邵陽,煙稻公園集煙稻種植、田園觀光、科研示范、文化賦能于一體,呈現“春看耕耘、夏看綠田、秋看金色浪、冬看田園雪”文旅勝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休閑觀光。
放眼全省煙區,行業級煙區產業綜合體已達20個。培育出“郴旺香米”“江永素米”“金秋富硒大米”等優質煙后稻米品牌,利用“湘村636”“湘匯636”加盟終端等渠道銷售;整合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等多元業態,構建起“產加銷游”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生態體系,綜合體內農民戶均多元增收2.56萬元。
立足特色,激活資源。“硒鍶之鄉”新田縣構建“富硒+煙草”的特色產業體系,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延伸開發富硒系列農產品。桑植縣澧源鎮仙鵝村打造“雪茄小鎮”,400畝雪茄煙葉與土家風情旅游開發實現了“煙旅”深度融合。
地盡其用,多業共融。寧鄉市喻家坳鄉金醇煙葉生產專業合作社里,閑置期的育苗大棚種植西瓜、黃瓜、哈密瓜等高附加值的果蔬;收購站的分級場地從“煙葉質檢線”變成“花香產業鏈”,讓梔子花賣進了大超市;密閉溫潤的烤房群成為食用菌的“夢工廠”,平均十天就能產出一輪平菇。從“單一種煙”到“多元共生”,寧鄉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以場地綜合利用為支點,撬動了產業振興的“整盤棋”。
產業共融的生動實踐,正是鄉村“四季生金”的致富密碼。湖南省局(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要在安仁、永興、宜章、道縣、江華、新田、龍山新建7個產業綜合體,實現10萬擔以上產煙縣產業綜合體全覆蓋;到“十五五”末實現5萬擔以上縣綜合體全覆蓋,更好地推進“煙葉+N”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拓寬煙農增收渠道。
“全能戰士”——
培育人才,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衡陽縣臺源鎮臺九村的數字化家庭農場里,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十佳農民,同時也是新煙農的朱霞與幾名煙農正在查看“田天空”智慧農田管理系統監測數據。
“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種地看屏、看數據,新時代的農民必須與時俱進。”朱霞笑呵呵地說。
近年來,衡陽市局(公司)大力培育職業煙農,聯合南華大學舉辦訓練營,打造職業化煙農宣講隊,請來糧食生產、煙葉種植、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專家,向農戶傳授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創新經營理念,加快高素質職業化煙農培育。
“我每年都會參加煙草公司舉辦的培訓,現在煙稻輪作、土壤保育、無人機操作樣樣不在話下。”衡陽縣洪市鎮“80后”煙農胡科能自信地說。至2024年底,衡陽市共有新型職業化煙農998戶,占比超過一半,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煙農比例提升至20.6%,煙農隊伍面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后勁更為充足。
糧煙協同發展,離不開主體共培。湖南省局(公司)制定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意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堅持糧煙種植主體、服務主體一體培育、同步提升。比如,常德市加快培養一批穩定、專業的糧煙融合生產、經營、服務主體,拓展“種植在戶、服務在社、指導在站”的生產組織模式;桑植縣啟動“金葉新農人”培育計劃,從煙葉稅中拿出200萬元設立創業基金,對“80、90、00”后煙農給予每畝300元的補貼,組織赴先進省市考察現代農業模式、學習現代農業技術。
經營主體強,“全能戰士”多,產業才能高質量發展。湖南煙區堅持內育、外引并舉,聯動政府部門選拔能人,聯合地方農業職業院校開展培育試點,引導高職院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積極開展“迎老鄉、建家鄉”煙稻產業發展互動活動,攜手農業農村、人社等部門開展專業化服務隊員技能培訓與競賽,壯大提升糧煙產業工人隊伍。全省現有3.4萬余戶農民開展糧煙輪作,培育以糧煙為主業的新型經營主體1.22萬戶,專業化服務隊伍3.53萬人,為糧煙協同發展提供堅實人力支撐。
“你看,今年的菌菇又找到了好市場。”在茶陵縣界首鎮賀鋪村,譚建偉的菌菇棚迎來大豐收,經過加工、分揀、包裝、裝車,這些菌菇將進入廣東市場。
農地不閑、銷路不愁,譚建偉干勁十足。他曾是南下打工潮中的一員,一次偶然的機會,回鄉成為職業煙農。一塊田里不僅種煙葉和水稻,還播下青菜、菌菇等農作物。在賀鋪村,多元產業將畝均年產值提高至近20萬元,并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
煙葉產業的興旺激活了鄉村人氣。在桂陽縣洋市,“95后”網紅煙農雷蕾在直播鏡頭中展示煙葉、水稻種植全流程,宣傳煙稻融合發展的政策、技術。一批外出務工年輕人回流后,既深耕田間,又活躍云端,有的通過直播平臺開拓營銷新渠道,有的以創意設計開發煙稻主題文創產品。
糧煙協同、產業融合發展的廣闊前景,正帶動更多人投身鄉村建設,在鄉村全面振興路上逐夢前行。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