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多管齊下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激活鄉村經濟內生動力與發展活力——
打造鄉村振興“共富樣本”
無人機在汨羅市羅江鎮小田改大田后的耕地上空作業。胡清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姜鴻麗馬如蘭李妍
【縣域名片】
汨羅市位于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東畔,總面積1562平方公里,總人口67萬,202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6.4億元,同比增長5.0%。2022年,汨羅獲評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縣。
【擔當故事】
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著力點,持續增收承載著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質基礎。
汨羅市通過“小田改大田”促增產增收、“迎鄉友回鄉促家門口就業”“客貨郵+電商”等一場場生動實踐,鼓起村民的“錢袋子”,讓鄉村產業振興、共同富裕的鏈式邏輯逐漸清晰。
2024年,汨羅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1比1,同比縮小0.03,全市176個村集體收入達6081.8萬元。
小田變大田,“糧袋子”鼓起“錢袋子”
4月27日,汨羅市桃林寺鎮亦仁村,連片“大田”一眼望不到邊。
順著隆隆馬達聲望去,村民吳玉軍駕駛高速插秧機在田間穿梭,秧苗隨傳送帶精準“落位”水田。嫩綠的秧苗隨風搖曳,生機勃勃。
中午,他回到汨羅市亦仁水稻專業合作社,食堂已擺好3桌飯菜。大伙坐的坐、站的站,捧著飯碗吃得香。
吳玉軍曾是泥瓦匠,接不到活時閑得慌。如今,他在合作社駕駛農機之余,還承包鄰村500多畝田地,平時自己管理,農忙時雇人幫忙,年收入十幾萬元。
“他可是村里的富裕戶!”合作社負責人吳安保一邊打趣,一邊拉著記者參觀食堂:“合作社每天用工30多人,一年工資就要開180萬元。像吳玉軍這樣既領工資又當老板的村民有10多個。‘改田’真的改對了!”
吳安保說的“改田”,是指汨羅以“小田改大田”推動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汨羅農田改造面積超30萬畝,計劃2027年實現全市55.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改造“全覆蓋”。
全面推廣的背后,是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的樸素邏輯。
曾經,汨羅耕地碎片化曾讓農民頭疼:田塊分散、機械難下地、種糧效益低。
全省首個整村推進“小田改大田”的示范村高豐村實踐證實,將零碎田整合成“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現代化農田,可實現畝均增產150斤、農機作業成本下降40%、土地流轉金每畝上漲200元,村集體增收43.47萬元。
“小田改大田”提升生產效率,讓經營主體找到利潤增長點,也為農民拓寬土地流轉金、用工工資等收入渠道,實現多方共贏。
隨著“小田改大田”在汨羅迅速鋪開,大戶種糧面積越來越大,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越來越多。羅江鎮建起湘北地區最大的飛防服務保障中心,培養無人機手156人。
貨車司機毛明波通過農機培訓,成為飛防中心無人機手,每年5個月業務高峰期,月工資達2萬元。
老鄉回鄉建廠,村民端穩家門口“就業碗”
在汨羅,有一種便利叫“家門口就業”,有一種幸福叫顧家、掙錢兩不愁。
神鼎山鎮“SweetSugar”蘇維蘇格異寵家居廠區,技術副廠長彭光操作數控機床,一天工作8小時,月工資過萬。他說:“在外打工,衣食住行都要錢,在家賺的都是實打實的。從前一個月只有幾天假陪孩子,現在每天都能輔導作業,在孩子成長路上不缺席。相比大城市的緊張節奏,在家鄉放松多了。”
2024年,神鼎山鎮政府將鄉友陳云的蘇維蘇格工廠引回鄉,提供閑置廠房,讓陳云“不用操心,只管發展”。
如今,蘇維蘇格發展成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全鏈條企業,日均發貨2500單,40%訂單發往海外,年銷售額1500萬元,帶動40余名老鄉家門口就業。
在汨羅農村,像陳云一樣的鄉友、像彭光一樣的村民越來越多,15個鄉鎮(街道)都有家門口就業機會——
白水鎮引回鄉友馬波,投資300萬元盤活閑置的閔家小學,創建文熙食品有限公司,帶動家門口就業104人。
羅江鎮鄉友黃平盤活原鎮政府辦公樓,成立湖南省天頤健老年養護公司,讓40余名有就業意愿、缺就業空間的“低齡”老人年均增收4萬余元。
古培鎮村民朱明在家門口的堅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實現經濟獨立,將孩子從小學送到大學。在該公司古培鎮與川山坪鎮的廠房,近200名家庭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創造人生價值……
汨羅推動“迎鄉友回鄉促家門口就業”。鎮黨政負責干部與鄉友“結對子”,各村成立“招賢引業”小分隊;把民房、村小、村部等農村閑置資產作為鄉友回鄉創業主陣地,針對流轉土地農民、家庭婦女、低齡老人等農村富余勞動力,招引和發展適宜產業。各鄉鎮新增“家門口就業”企業少則三四家,多則20余家,走出一條以產業帶就業、促增收的共同富裕之路,形成“企業扎根、村民樂業”的良性循環。
截至目前,汨羅市共投產運營“家門口就業”中小微企業168家,帶動就業5093人;“家門口就業”籌建企業59家,預計可新增就業2909人。
客貨郵鋪就致富路,帶火“云端小店”
屈子祠鎮徽山村鄉友荀明退伍后,在福建打拼數年:“背井離鄉,還有高額房租的壓力和沒法照顧孩子的遺憾。”2022年10月,他和妻子回到家鄉,通過“小明家山里土豬臘肉”與“山里小明”兩個抖音賬號,直播銷售臘肉。
辛勤耕耘,直播間流量漸漲,發出的臘肉快遞越來越多。客貨郵數據系統追蹤到發貨量增長,汨羅交通運輸及相關部門合力推動,幫荀明申請項目、建設冷庫,還把客貨郵站點開到“家門口”。原來,荀明發貨要開車運到鎮上郵寄,路上就要1個小時。現在,在距家約1公里的路口就可通過客貨郵發貨,店鋪日銷售高峰可達18000多元。
汨羅抓住全省首批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示范縣(市)創建契機,依托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革成果,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建成客貨郵村級綜合服務站點163個,覆蓋154個行政村,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
客貨郵融合發展不僅破解農村物流配送難題,暢通城鄉共富之路,快遞數據也為培育特色農產品提供支撐。
走進汨羅市客貨郵運營中心,電子顯示屏上滾動顯示車輛班次、車輛位置、客運帶貨統計等實時數據。
研判農產品上行大數據,汨羅編制產業地圖,按照空白村、孵化村、成熟村、爆款村培育“一村一品”。該市自主開發客貨郵助農電商平臺,實現一村一網店,通過電商平臺與直播帶貨,帶動長樂甜酒、馬復勝糕點、紅薯粉、富硒米、雞蛋、蜂蜜等特產“觸網出圈”,累計增加農產品銷售產值5000萬元,為農民創收近800萬元。
群眾增收入、企業增效益、鄉村增活力,“客貨郵融合+電商物流+一村一品”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蹚出一條新路,也成為湖南唯一的全國農村物流服務品牌。
覆蓋到村、連接到戶,高效率、低成本的客貨郵物流體系和一系列助農措施吸引大量鄉友返鄉小成本創業。
汨羅依托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提供167個就業崗位,幫助近3000名農民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全市電商從業人數達2100余人。
【專家點評】
因地制宜構建可持續共富生態
湖南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黎振強
汨羅市在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探索中,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展現出獨特的發展路徑與顯著成效,構建可持續共富生態。
實踐表明,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不是單一領域的突破,而是系統性變革。汨羅通過土地整合、產業下沉、物流賦能三管齊下,既保障糧食安全,又拓寬增收渠道,更激活鄉村經濟內生動力與發展活力。
汨羅可持續探索“數字鄉村”建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動智慧農業與電商深度融合,為農民創造更多增值收益。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孵化平臺,提升鄉村人才競爭力,形成“人才-產業-共富”的良性循環。深化區域合作,打造特色產業鏈集群,增強區域經濟韌性。發展綠色產業和鄉村旅游,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贏。
只要進一步深化政策創新與市場驅動、產業協同,推動共同富裕邁向更高水平,“汨羅樣本”或將為其他地區提供更多可復制經驗。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