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對生態治理進行戰略謀劃。當前,湖南生態治理存在跨部門數據共享不充分、技術應用在基層缺失、缺乏有效促進社會共治的智能手段等短板,制約了治理效能的提升。亟須借助“三智一體”(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決策)的廣泛應用,推動生態治理模式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防控”轉型。
提升智能感知能力,構建全域監測網絡。一是多技術配合,打造“天空地”立體監測網,解決傳統環境監測“看不全、測不準”的問題。可由衛星負責大范圍掃描、無人機盯緊重點區域、地面傳感器精準定位污染源,三者配合實現“無死角”監控。并且所有設備采用統一的數據格式,避免設備之間“語言不通”“數據打架”。二是以“區塊鏈+考核激勵”等智能化方式破解各地區、部門間環境監測數據共享這個“老大難”問題。比如打造一本像“公共賬本”的“湘江鏈”平臺,各部門把監測數據加密后上傳到區塊鏈,再通過12種權限設置實現安全流轉。這樣一來,A市的水質數據和B市的排污數據可以快速匹配,讓跨界污染溯源從過去15天縮短到42小時。更關鍵的是,平臺給每個部門算“數據貢獻分”,誰共享的數據多、質量高,政績考核就加分,有利于打破“捂著數據不放手”的舊觀念。未來,可通過給環境監測數據“上戶口”,明確數據權屬和交易規則,進一步激發各地區、部門“主動交數據、用好數據”的熱情。三是在智能化監測設備布局中,既要保證監測精準,又要考慮成本控制。以江蘇省化工園區為例,園區將監測區域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外圍區,根據不同區域的風險等級,分別以50米、200米、500米的間隔安裝5G智能監測設備。這種“分區分級”布局方式,能將揮發性有機物(VOCs)泄漏的定位誤差縮小到3米以內。同時設備內置智能算法,可自動識別污染高峰時段并動態調整監測頻率,既高效又省電。
深化智能分析應用,破解基層技術瓶頸。一是建立智能化環境監測模型“分層支持”體系,確保基層環境監測精度。基層的環境問題往往分散且復雜,通用的智能監測模型難以精準。廣東省的“三級模型”提供了可行方案——國家級平臺研發通用大模型,省級部門開發針對特定污染的專用模型,基層則利用簡化技術,使上級模型適配本地需求——這種方案能讓基層監測設備的運行速度提升5倍、存儲空間節省80%。二是智能工具的設計不能光追求“高大上”,還得讓基層監測人員用得上、用得好。比如安徽的“環管通”App能成功,就靠三個“實招”:操作簡單,像用手機一樣能語音指揮、手勢控制;功能靈活,水質分析、污染溯源這些模塊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按需組合;數據錄入方便,巡查員手寫的記錄直接拍照就能轉成電子臺賬。這個App開發時,開發團隊先到監測站蹲點聽意見,做出簡易版試用,再根據反饋快速改進,體現了“基層需要什么,工具就升級什么”、技術真正服務于監測實戰的理念。三是同步改革管理方式和考核機制,讓智能化技術在基層環境監測中真正落地生根。比如黑龍江省借助AR技術,讓專家遠程指導現場監測人員,同時簡化數據上報流程,要求干部必須通過環境監測系統操作考核。這套“技術+流程+考核”的組合拳,較好地解決了過去“設備買了不會用、數據傳了沒人管”的問題。
完善智能決策機制,凝聚多元治理合力。一是綜合利用多種智能技術,讓智能決策系統像“會思考的大腦”一樣可實現動態優化。比如重慶的智能治水系統通過三個步驟實現自我升級:第一步,用“虛擬鏡像”技術實時模擬河道水質變化;第二步,在數字模型中演練不同治污方案及其成效;第三步,根據每次處置結果自動調整策略。這種“邊干邊學”的智能決策機制,能讓生態治理系統在面對突發污染時更快找到最優解。二是建立智能化激勵管理系統,讓更多人主動參與環保。比如用智能電表監測家庭節電量、用垃圾分類傳感器記錄垃圾回收量,這些數據通過系統自動生成“綠碳積分”,積分不僅能兌換超市優惠券、抵扣水電費,還能進入碳交易市場兌換現金。三是以智能化手段縮小城鄉環境治理差距。比如北京“接訴即辦”系統可依托智能技術分析城鄉群眾的環保投訴內容,并平等處理不同區域的訴求,避免出現“重城市、輕農村”傾向。未來,可在生態環境智能監測與決策平臺中引入生態脆弱性、經濟發展水平等參數,為農村地區分配更多監測資源,根據區域特點動態調整污染治理優先級,推動實現城鄉環境問題的公平治理。
(作者系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監測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Copyright © 2017 www.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